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目前已经形成了关城与南北两翼长城相互守望、墩台与烽燧遥相呼应的严密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2024-10-15在全国长城资源分布中,甘肃省长城总长度为3654千米,居全国第二。其中,明长城全长1738千米,为全国之首。境内3852个点段的长城,分布于38个县(市、区),保存有墙体、关堡、壕堑、烽燧和自然天险等全部长城类型,包含有黄土夯筑、沙石堆筑等多种构筑方式,这正是甘肃境内长城保护面对的客观现实。
2024-09-11长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市借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东风,深挖长城文旅资源,打造最具标识度和影响力的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建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工程,看长城内外文旅之花竞相绽放,生香万里。
2024-09-10嘉峪关,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这座位于河西戈壁的古老关城,见证了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交往,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和平的永恒渴望,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2024-08-30近日,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关遗址景区开启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诗词挑战赛,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这个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古老关口,透过意境唯美的诗词,感受塞外风光的辽阔壮美,领略该地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024-08-20山丹县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是张掖市的东大门,也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汉明长城在此比肩而行,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2024-08-20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他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2024-08-20甘肃境内的历代长城共3654公里,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近五分之一。往事越千年,长城今犹在。沿着丝路走长城,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响。
2024-07-26沿着长城遗址一路向西,一幅景色美、产业绿、文旅热的新画卷,正在长城脚下徐徐铺开。
2024-07-26进入暑期旅游旺季,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有着“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嘉峪关关城景区人群涌动。人们在这里感受长城的雄伟与壮阔,了解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的建造知识。近年来,嘉峪关市加大长城保护力度,切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4-07-22朱建民眼前的长城,便是绵延横亘在河西走廊山丹境内的汉、明长城,总长365公里,其中汉长城94公里、明长城271公里,被国内外长城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黄土版筑长城,也是中国境内唯一“汉、明长城并行存在”的古遗址。
2024-07-17近年来,山丹县利用遥感测绘技术和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硖口古城遗址等长城遗址开启数字化保护模式。
2024-07-03日前,甘肃省人社厅以常态化开展“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把主动嵌入乡村文化振兴做好就业帮扶工作作为推进“千万工程”的重要途径,在原有11类14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基础上优化调整,增设长城(田野文物)巡护员乡村公益性岗位,进一步织密织牢文物安全防护网,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
2024-06-115月21日,“大美中国 相约长城”辽宁虎山——甘肃嘉峪关长城东西两端旅游线路启动仪式,在辽宁省丹东市虎山长城景区和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关城景区同时举办。
2024-05-21位于瓜州县的汉长城遗址分布于县境中部,呈东西走向贯穿而过,全长183.5千米,地处疏勒河谷两岸台地和浅山地带,其间多经过村镇、耕地、风蚀台地和砾石戈壁,地貌为洪积、冲积扇平原。
2024-05-13春秋战国时期,处于西北的秦国和位居北方的韩、赵、魏、燕四国,长期遭受北方草原民族戎狄的侵扰,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阻止戎狄南下,各国纷纷修筑长城。
2024-04-244月2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主办检察官、二级高级检察官刘家璞一行,对嘉峪关市辖区内新城镇段落长城保护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指导。
2024-04-29近日,兰州新区首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兰州新区长城烽火台保护利用项目开工建设。
2024-04-09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不断加大长城抢救保护力度,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谋划实施了武威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古浪段)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文化传承利用和保护。
2024-04-10近日,甘肃省敦煌市检察院与该市文物局携手,运用无人机技术开展了长城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回头看”专项行动。
2024-04-09为了更好地保护长城资源,甘肃省检察机关全面摸排本地长城遗址,推进数字化建设,强化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主动介入、多措并举,5年来开展长城保护检察监督行动185次,为长城筑起一道法治保护屏障。
202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