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时间:2024-08-20 15:32:56
初秋,雨后的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远处的祁连山云雾缭绕。出县城向东,行至二十里铺,便可看到明长城一路蜿蜒东去,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山丹县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是张掖市的东大门,也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汉明长城在此比肩而行,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在新河村长城驿,从长城博物馆露台上俯瞰,G30高速公路上往来车辆川流不息,与伫立的烽燧相映成趣,成片的向日葵、茴香田、西瓜田共同描绘出和谐的田园画卷。
“汉长城在北,依托山险,以壕堑为主;明长城在南,由黄土版筑而成。两座长城同向而行,彼此间距离从10米到80米不等。”山丹县汉明长城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白玉章说,汉明长城并行延伸的情景,在万里长城沿线并不多见。
山丹境内的汉明长城,总长365公里,其中汉长城94公里、明长城271公里,被国内外长城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黄土版筑长城,也是我国境内唯一“汉明长城并行存在”的古遗址。
在老军乡峡口村,雨后的空气潮湿而慵懒,50岁的峡口村村民刘祯贤除了养羊,还有个特殊身份——长城文保员。之前他的巡查范围是从峡口驿一号敌台到墩墩洼烽火台段,来回需要五六个小时,今年调整为从峡口驿一号敌台到五号敌台段,两小时就能巡查完。
伫立在村庄周边的汉明长城,是峡口村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在长城脚下长大的刘祯贤记得,明长城被老人们称作“边墙”。“边墙”是他们儿时最好的游戏场所,顺着“边墙”挖躲在墙体里的蜜蜂,偶尔还能掏到鸟窝,“边墙”上还会开出各式各样的野花……
长城文保员的主要工作是巡查长城墙体有没有因自然灾害破坏、损毁,和刘祯贤同为文保员的赵全民,是山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峡口驿游客接待中心管理人员,平时还要巡查长城步道、围栏情况,及时制止攀爬城墙拍照的游客。
刘祯贤和赵全民有个共同的愿望,把长城保护好,让子孙后代能亲眼看到祖先们留下的珍贵文物。
文保员巡查只是山丹县长城保护的一个片段。
“山丹干旱、风沙大、降水量少,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0倍,干旱、风蚀、融冻等自然因素是长城病害加剧的主要原因。加之夯土长城本身就很脆弱,长此以往长城墙体基础将会失稳甚至坍塌。”白玉章说。
白玉章介绍,他们对县域内长城进行了调查评估,重点对保存状况较差,基础掏蚀、风化酥碱、基础失稳、裂隙发育等病害严重墙体采取临时支护、加固修缮、架设防护围栏等措施,逐年逐点进行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他们还对长城进行数字化“体检”,为长城保护建立数字档案,以便长城的基础信息、专题要素、病害检测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此外,长城保护和生态保护齐头并进,是山丹汉明长城保护的另一有力措施。
10年前,为了防沙固林,峡口村委会组织村民在村东头的上滩栽植杏树、柠条、沙棘等植物。如今,在峡口村头,一片绿意葱茏的树林向远处蔓延。这片1.16万亩的林子与汉明长城并行延伸,已然成为保护长城的绿色屏障。
2006年返乡创业的峡口村原党支部书记方伟,2014年起担任长城文保员后,便在汉明长城两边的保护区外栽植榆树、杏树作为防风林,想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更好地保护长城。
戈壁滩缺水,种树不好活,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没有放弃努力。2017年,前来徒步的一群大学生得知方伟种植杏林的计划,连续3年加入方伟种树的队伍中。
挥锹挖坑、扶树正苗、浇水定根……梦想着将沙漠变成绿洲的不止方伟和那群大学生,每年植树节前后,老军乡都会组织党员植树。山丹县老军乡综合执法队副队长邹喜说:“去年种植的3000余株树木,成活率达到了90%。10年间,硖口村林木绿化率从不足5%提高到59%。”
栉风沐雨,汉明长城屹立在茫茫戈壁,雄伟而壮观,远处的树林愈加葱茏。正如方伟所言,风沙站住了脚,长城也就扎稳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