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沿线省份 > 内蒙古 > 

内蒙古草原上的世界文化遗产——金界壕

来源:草原旅游网作者:时间:2018-11-17 10:50:00

满族人的老祖宗女真人在建立金朝时,为防御蒙古铁骑,也曾修起了万里边壕——金界壕。壕堡内的汉族居民习惯称金界壕为“旧边”“老边”“边墙”“边壕”等,达斡尔族人习惯称为“乌尔科”,蒙古族称为“夫尔穆”。金界壕草原旅游简介,内蒙古旅游,内蒙旅游,草原度假的重要目的地。

天辅五年(1121年)金太祖阿骨打调集诸路猛安谋克民万户到泰州屯田,以婆卢火为都统,赐耕牛五十,婆卢火因此从按出虎水(阿什河)迁至泰州。婆卢火泰州屯田规模相当可观,其屯田的范围也相当广大,已达嫩江中下游一带。

为了防御蒙古诸部南扰,保护这一地区的屯田,婆卢火在其屯田区的北部修筑了一条界壕,史称金界壕。金界壕从嫩江之滨到黄河河套,分为东北路、临潢路、西北路、西南路,全长5000多公里。

据《金史》记载,金界壕边堡分四部分,即东北路、临璜路、西北路、西南路。金东北路界壕边堡是金界壕四路之一。东北路是最早修筑的一路,它起自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七家子,西南到霍林河畔,全长约500公里。

金界壕旅游金界壕南线是明昌年间兴筑的,东北端起点在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七家村南,与北线的东北端起点相距约3.5公里,西行约15公里至北边墙壕村与北线相接。自北边墙壕村西南行经阿荣旗、扎兰屯市南境,再西南行经扎赉特旗北部,再西南行经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村,长约500公里地段,基本上沿用原有北线,只局部改造成双壕双墙。自满族屯村起自西南伸延的南线全部是新挖掘的,它西南行经科尔沁右翼中旗、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再西经林西县凌家营子、板石房子等地,再西行经克什克腾旗北部,再折向西南经正蓝旗、正镶白旗、镶黄旗,至商都县北部的冯家村折向西行,再经察哈尔右翼后旗北部、苏尼特右旗南境,再折向西北行至四子王旗鲁其根与北线相汇,而后继续西行,至达茂联合旗额尔登敖包折向西南行,再行至武川县三份子村折向东南行,行至武川县后石背图村至磁窑村,再折向西南行,至土城子村又折向东南行至上庙沟村南的大青山北麓终止,也就是金界壕西南端的终止点。总计金界壕南线全长1652公里,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其中武川县三份子村至后石背图村间一小段为西北至东南走向,是利用汉外长城遗迹改造的,所以形成之字形走向。

学者普遍认为金界壕总体走向有两道:北线起于大兴安岭北麓,由根河南岸西行,穿呼伦贝尔草原,经满洲里市北穿越俄罗斯,再西到达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德尔盖尔汗山以北的沼泽地中,全长约700公里;南线东北起自嫩江西岸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约北8公里嫩江西岸的前后七家子村,西南止于包头市东黄河北岸,这条长城除两端为单线外,中间还分内(南线)、外(北线)、中三线和另外三条支线。金界壕还有明昌界壕、金源边堡等称谓,修筑时特别注意利用地势,有修筑在山岭之上的,山北侧坡度较陡,有沿河筑造的,则以河作为防线。

据专家们介绍,金长城的防御体系由长城界壕和边堡关隘组成,长城界壕的主体部分为城墙、壕堑、马面(建于城墙上,用于放哨或放箭)、烽燧,边堡关隘分为戍堡、边堡、关城等。长城界壕的主要结构是挖一条堑壕,阻碍战马冲越,堑壕内侧垒筑长墙。这其中根据地势、功能、主次等因素,又分成了一壕一墙段、两壕两墙段、两壕三墙段等,外侧辅墙主要有防洪墙、防火墙划分,辅壕一般用于分洪使用,此外多墙多壕又起到设障减轻主城墙和主堑壕战时压力的作用。主城墙外侧马面多间距80—120米,伸出墙外4—5米,高出墙身1—2米,底宽6—8米。士兵平时站在马面上警戒,战时则站在马面上射箭,专家推测马面上初时都设有简易建筑,能起到遮挡的作用。在金界壕东北路各段遗迹中,长墙底部基宽多在10米以上,顶宽多在2米左右,分为土石堆筑、夯筑或夯土筑多种。碾子山段的一处顶和甘南段一处谷口还发现烽燧(烽火台)遗址,主要发挥瞭望传递信息之用。主堑壕与主城墙间距大约20米。

边堡关隘是金王朝戍边军队的驻屯地,按形制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分为戍堡、边堡和关城三种。戍堡大多位于界墙内侧,并借长城为一面堡墙,另筑其他三面墙,也有独立成堡的,平面一般呈方形,边长30~40米,是戍卒居住的地方;边堡位于界墙之内,选择河谷交汇处台地上修建,与界墙的距离视地形而远近不一,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20~180米,墙外加筑马面,一般在南墙正中开一门,个别加筑瓮城,堡内中央夯筑一高台建筑,为军官办公居住处,高台建筑周围为士兵居住处;关城设在长城界壕穿过交通要道之处,往往处在河谷开阔地,长城上开设一口,外筑瓮城,长城内侧加筑三面围墙,边长30—40米不等,关城内不设住宅建筑。金界壕的防卫体系较前代长城更显完备和适用,其壕、墙并列,能更好地防御来自草原地带的骑兵,主、副墙并列及与戍堡、烽燧的配置、设计布局也更为合理。金长城对前代长城有进一步的发展,也为明代长城所借鉴与沿袭。

2007年6月24日,金东北路界壕边堡遗址(俗称金长城),已完全被纳入长城资源的调查系统,这标志着金界壕边堡遗址已完全与中国长城接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蒙古高原东北部横跨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的长城是金界壕岭北线。金界壕岭北线全长700多公里,东起自内蒙额尔古纳上库力村,向西经俄国后贝加尔、内蒙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右旗入外蒙肯特省乌勒吉河源,为防止居住在贝加尔湖以东的乌古、敌烈、黑车子室韦等族的侵扰而修的一道边墙,是中国最北边的长城。

金界壕由壕沟、界墙、戍堡、边堡和关隘等组成,它不单只是一条壕沟,而是一套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壕沟宽约8米、深4—5米;挖取的土方筑成界墙;戍堡建于界墙内侧,设有房舍和营库,可以屯驻少数守军,每座戍堡之间相距5公里左右;边堡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设施的边防小城,建于壕沟、界墙和戍堡后面的险要处。虽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在蒙古铁骑面前,金界壕几乎未起到任何作用。衰落的金王朝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金界壕虽然经历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显得雄伟壮观,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八百载的风霜雨雪,现在的金界壕可见部分高出地面只有3米左右,壕堑也多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