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记协网作者:时间:2025-03-27 14:46:08
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殷切寄语:“希望大家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围绕长城这一重大主题不断策划选题,努力讲好河北长城文保故事。《河北日报》、纵览新闻联合河北省文物局推出“守护长城 传承精神”青年荟专栏,通过10期图文报道、微视频、国风SVG手绘海报“1+1+1”的融媒体产品形式,宣传河北长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示新时代文物保护青年代表风采。栏目推出后引发读者热议,好评如潮,网上总浏览量达255万多次,栏目品牌和热点效应逐步彰显。
年轻态表达打造青春长城IP
专栏全力创新年轻态表达,采访对象聚焦年轻的长城保护专业人员、研究长城的青年学者、青年长城摄影师、长城文化传播者等人物群体,10位受访者中有6位为充满青春活力的“90后”。如何用鲜活的语言和“年轻态”的表达,展现平日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饱满的青春热情投入长城保护工作,却甘坐“冷板凳”的这一批长城青年们?如何让他们从幕后走到镜头前?记者在采访中尽力寻找到长城青年们的鲜活生动的语言和工作状态,记者通过采访对象原汁原味地讲述自己用新的“打开方式”和青春热情投入长城保护传承工作的故事和心声,使年轻长城人的形象变得真实而立体。
专栏挖掘更多年轻长城人的故事,让他们从默默无闻的幕后走到台前,吸引和鼓励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人才加入守护长城、传播长城文化的行列。
新视角呈现讲好青春长城故事
真正俯下身、沉下心,挖掘细节线索。为了做好本次报道,《河北日报》、纵览新闻的策划团队派出骨干记者走到采访对象身边,与他们一同登长城、巡险关,面对面沟通交流,切身感受他们经历的种种不易和坚定信念。通过实地采访,记者获得了大量鲜活、生动且真实的一手图文和视频素材。
多手段融合,形成宣传合力。专栏发挥融媒矩阵传播优势,根据不同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和受众特点,创新讲述手段来引发共鸣。《河北日报》的图文报道通过讲述10个生动精彩的“青春长城”故事,以小见大、由点带面,交织成一组年轻长城人的奋斗群像。纵览新闻则利用其新媒体特色,推出场景化呈现的微视频,用精良的拍摄、快节奏剪辑、口播式旁白,提升了作品的冲击力、生命力、穿透力,具有较强的可视性。另外,国风SVG手绘海报和长城青年“绘”手绘漫画的应用,成为本次报道的两大亮点,根据每一位年轻长城人的职业特点,量身打造手绘漫画场景和动态效果,实现了从传统的静态海报向交互式动态海报的转变;SVG技术的加持,不仅营造了沉浸感,更大大提升了作品的互动性,让报道既好看又好玩。
新语境对话与青年共情共鸣
在数字时代,如何在轻松的语境下,让党报主题报道能寻找到与广大年轻网友的对话方式,并且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河北日报》、纵览新闻的记者讲述了“90后”长城摄影师杨东逐影筑梦,做长城文化传播者的励志故事。记者不但采写了杨东坚持9年、前后拍摄70多万张照片的事迹,而且通过微视频作品《能拍一辈子长城是件很幸福的事儿!》,塑造了这位倔强且坚定的“90后”摄影师的生动形象。这篇报道让网友感慨“专注在一个领域里发光发热,赞!”在讲述“80后”长城保护员张鹏运用无人机、智能软件等多角度巡查长城的故事中,通过《借我一双翅膀巡险关》等微视频作品,直观地呈现如何以科技赋能长城保护,主人公“长城保护员2.0版,就是年轻化、知识化、科技化和专业化”的自述且引发网友的广泛讨论。
该系列10篇报道,通过河北日报客户端、河北新闻网、纵览新闻客户端、视频号、今日头条、百家号等媒体矩阵同步发布,通过纵览传媒国际传播中心的海外传播账号发布,向全球网友讲述中国长城的故事,取得了较大社会反响。该系列作品入选“河北省广播电视局2024年河北省网络视听优秀作品(第四季度)”,作品专题被人民网转发。
该专栏重点聚焦年轻受众的喜好,根据不同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和受众特点,全链条注重年轻态表达,以年轻人感兴趣的表达方式和产品形态,深挖古老长城上的年轻守护者的故事,打造河北“青春长城IP”,让古老长城以年轻姿态走进青年视野,并引起发酵,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宣传与保护的有益探索。
【作者刘萍、张海音、王腾飞分别系河北日报社文体新闻部副主任、河北新闻网副总编辑 、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市县运营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