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官网作者:时间:2025-03-19 16:44:25
长城,历经2000多年的营造史而来,先后历经了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秦、汉、唐、明等12个历史时期,在一折一回的蜿蜒行进中横跨东西21196.18千米,成为中华民族深藏在山川经络里的文化肌理。
位于万里长城中端的榆林长城承东启西,绵延1500多公里,由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组成,遗址类型丰富、体系完整、遗存量大,被称为“长城的博物馆”,主要分布在榆林市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府谷县、靖边县、定边县等北部六县市区,见证着这处有着“九边重镇”之称的故地史诗。
战国秦长城
战国秦长城修建于秦昭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0年),榆林境内经过的战国秦长城主要分布在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靖边县四个县市区,北接内蒙古自治区的战国秦长城,西南接甘肃省战国秦长城,全长357千米,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单体建筑239座,关堡18座,相关遗存35处。
隋长城
隋长城修建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是隋朝为防御北方强敌突厥侵扰而修建的。榆林市隋长城分布在神木市、靖边县和定边县,隋长城由墙体和单体建筑组成,墙体全长18.394千米,皆为堆土筑成,保存程度差;单体建筑共34座,为夯土筑成,多数坍塌呈圆形土包状。目前在榆林境内遗存不显,踪迹难寻。
明长城
明长城即“九边重镇”延绥镇长城,东北连接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境内长城,西南连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境内长城,在榆林境内东起府谷县墙头村,经神木市、榆阳区、横山区、靖边县境,西出定边县马圈梁与宁夏境内长城连接,总长约1127.5公里。明代时称长城为“边墙”,由“大边”和“二边”两道基本并行的防线组成,是榆林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现留存“大边”长城,“二边”长城遗迹少见。
榆林明长城也是万里长城中真正用墙体作为防御体系最早的墙体,修筑时间最晚的也可追溯至400年前,在我国长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位于榆阳区的镇北台作为古长城沿线上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镇北台整体建筑构造独特,布局严谨,充分体现了古代军事的智慧与匠心。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明长城沿线还分布着规模较大的驻军聚落,被称为“三十六营堡”,这些营堡位于大边长城和二边长城之间,每座营堡负责一段墙体和相关墩台的瞭望攻守任务。陕西营堡共计44座,榆林境内41座。其中东路营14座、中路营13座、西路营17座。
长城,穿越我国辽阔的北方,筑起守护家国的屏障。在榆林,透过长城,我们可以见到秦汉的金戈铁马,也能看到明清的商贸繁荣,它从悠久的历史中走来,远超最初建造者的想象。行走长城榆林段遗址,去触及历史的苍凉,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以上图片来自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