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长城保护篇 | 长城脚下,他们在行动

来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官网作者:时间:2025-03-19 16:38:45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目前,榆林市存有长城遗址的乡镇建立了68个长城保护工作站,负责辖区长城的保护与管理。跟随长城文保员的足迹,一同去看他们如何用脚步丈量长城,以双手守护长城。

白生武

2010年,在外务工的白生武回到家乡,便被当时的横山县(现横山区)文化文物稽查大队工作人员聘任为长城文保员。他负责的是榆林市横山区塔湾镇清河村附近的一段明长城,这段明长城全部由黄土筑成。那时,在他眼里,那段长城就是一些断断续续的土堆,没什么特别的。

“搞不清归搞不清,既然接下这活,就把它干好。”白生武说。接受聘任的第二天,他就骑着摩托车开始沿着长城巡视,主要看有没有人破坏长城,如果发现的话,他会立即制止。

巡护工作,最主要的是查看长城有没有损坏。当发现有坍塌、开裂等情况时,要尽快进行处理,这是个细致活,也是个苦差事,需要逐段墙体、逐个墩台都要跑到,都要检查。14年来,雨天两腿泥,晴天一身汗,白生武从不敢懈怠。

undefined

注:白生武在仔细查看长城(资料照片)

白生武不仅守护长城,还经常搜集有关长城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把长城的故事讲给村民听。在他看来,长城保护不能单靠一个人,还要让更多的人靠近、了解长城,才能更好地守护好长城。

王生宽

4185米,明长城遗址榆林市横山区创业村至吴家沟村段,是王生宽的巡查路线。横山区规定文保员每月至少巡查长城4次,但王生宽一个月能巡查10多次。如今,70余岁的王生宽拥有好几本“优秀文保员”荣誉证书,可以称得上是榆林305名文保员中的高龄模范。

undefined

每次巡查,王生宽都会把长城保护标志碑擦一擦(王军 摄)

2018年,横山区开始在长城沿线选聘群众文保员,吴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子雄第一时间想到了在矿上工作过的王生宽。在他看来,王生宽是个足够心细的人,是能靠得住的长城文保员。于是,那一年,王生宽就穿上了红马甲,戴上了红袖章,开启了他的长城守护故事。

文保员必须定期把长城的照片发到文保员的微信群,王生宽的女儿为他买来智能手机,手把手教会他拍照、发微信。就这样,在王生宽的手机里,有数百张照片都记录了长城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

2022年初,王生宽买来两面红旗,插在自己巡查范围的两头。随风飘扬的红旗头顶着瓦蓝的天、背靠着土黄色的墙,很远就能望见。王生宽说,这就是他的阵地。

如今,在保护长城的路上,王生宽不再是孤军作战。长城边上有垃圾,村民们会随手捡走;看到有羊群靠近墙体,大家会马上喝止;发现长城哪里有损毁,村民们也会跑去告诉王生宽。在他的行动下,长城守护已经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郭治兵

郭治兵是榆林市横山区雷龙湾段明长城的文保员。每个星期,他都要把自己守护的这一段8公里长的明长城巡查一遍。

郭治兵已经在这段明长城巡查多年,在他的管护下,原来任人攀登、牛羊随意穿越长城的行为,现在越来越少。

如今,每次巡查,郭治兵都要把长城周围的垃圾捡拾一遍。巡查完了还要认真填写巡查日记,在巡视现场拍照,将巡查结果通过手机APP及时上报到横山区长城安全巡查与监管平台。

方保生

在榆林市榆阳区建安堡,两代人接力守护长城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1987年,随着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国掀起长城保护热潮,榆林县(现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代志尚坐到了建安堡村方保生家的炕头上,语重心长地说:“这堡子是文化遗产,你给咱好好照看住,别再让谁破坏了。”

那时的老方不懂什么叫文化遗产,但他明白,正是建安堡的城墙挡住了毛乌素沙地刮来的黄沙,才能种庄稼、才能住人。墙没了,家也就没了。

此后,方保生看见谁扛个䦆头往墙跟前走,就立马跟上去劝说;得知谁家要建窑,他就提前过去提醒;谁家的羊养在墙根下,他就动员赶紧牵走……

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老方在建安堡戏台子的后墙上一笔一画地刷上“严禁破坏城墙,违者依法惩处”几个大字。

2013年,饱经沧桑的建安堡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抢险加固,重拾几分当年的雄姿。

2020年,榆阳区大河塔镇在堡外修建起了移民新村,将建安堡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纳入规划。

来堡子参观的人渐渐多了,老方开饭馆的小儿子方永华主动接过了文保员的担子,老方则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方永华说:“祖先留下的土墩墩土墙墙总要有人看护,得一代代守下去。”

从一个人,到两代人,再到一群人,长城守护员已经成为榆林长城保护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以自身的诚意诠释着不平凡的坚守,守护着巍巍长城。

(以上图片来自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