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我在榆林看长城之文化篇

行走长城古堡 回看历史烟云

来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官网作者:时间:2025-02-17 16:40:00

长城长,历经两千年战与和,塑造起四万里家与国。如今的长城,已经不仅是守护家国的建筑遗迹,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象征。追溯历史的烟云,作为九边重镇的榆林,从府谷黄甫川堡到镇北之台,从榆林卫城到定边三山堡,以长城为重要历史文化代表,用每一段长城、每一处关隘、每一段墙体,凝聚着这里千百年来的文化记忆,以致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长城榆林段,就能看到那些来自历史深处的痕迹。

神木市

由府谷县向西南而行,长城便游走至神木市境内。神木市长城主要分布在境内北部,共有战国秦、隋、明三个时期的长城遗存550处,分布在11个镇,全长约302公里。高家堡、柏林堡、神木营等长城营堡在这里横亘锁钥,越迈历代,仍留城墩、寨墙等遗迹。

高家堡

高家堡是明长城的戍边要塞,西北距大边长城约5公里,史称“极冲上地”,先后为延绥镇“十八堡寨”和“三十六营堡”之一,城内“益阜仓”也是延绥镇“十八仓场”之一。

高家堡建在秃尾河东岸的二阶台地上,地势开阔平缓,建造规整。城堡平面呈长方形,城垣周长1550米,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城内以中兴楼为中心,设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及小巷等,铺舍和四合院民居沿街巷布局。城垣保存完整,设城门四座,有马面、角楼等。

2008年,高家堡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柏林堡

柏林堡设立于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隶属榆林卫,因当地盛产柏树而得名,与高家堡、神木营等延绥名堡齐名,见证了明长城防御的重要历史片段。

堡城建在四面临沟的台地上,平面呈长方形,城垣周长1236米,占地面积约9.5万平方米。柏林堡设东、西两座城门,均有瓮城。城内现存中心楼一座,城内原为十字街道布局,城内东北部发现几处建筑基址。

2017年,柏林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柏油堡

大柏油堡始建于明弘治初年,后在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巡抚徐宗浚用砖包砌城垣。

城堡建在南边盐碱沟,北边柳沟川之间的高山梁上,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现今,大柏油堡只有残破的土墙、角楼、瓮城等依稀可辨。  

2017年,大柏油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横山区

横山区内的长城,因无定河浩浩汤汤而过,长城便在水利之下,奔腾于“小江南之中”,响水堡、波罗堡、怀远堡、威武堡都分布在横山境内。

波罗堡

波罗堡历史悠久,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古堡之一,也是明长城三十六营堡之一,因城堡西石壁天生巨大石佛而得名“波罗”,被誉为“佛掌上的明珠”。它始建于北魏,在隋朝建成石堡城,后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建堡,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维修扩建成现存遗址规模。

城堡东南高、西北低,总面积约有20公顷,设有四门,东门凝紫、南门重光、大西门凤翥、小西门通顺。主街道宽8米,长500米,建有南瓮城、三官楼、玉帝楼、望胡台和木、石牌楼各一个,形成了四楼骑街两牌楼的奇丽景观。

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响水堡

undefined

响水堡始建于明正统初年,作为榆林明长城线上的三十六营堡之一,它位于村子地势的最高处,在战争年代盘踞山顶,居高临下,能更好地扼守塞北要道。

响水堡平面略呈长方形,据《榆林府志》记载,响水城有东、南、西三门,北面则为无定河。从目前留存的遗址和居民特点来看,这里朱颜改,但城郭分明;院落败,却错落有致,仍然可见当年繁华的影子。

踏上长城,听历史回音。一路与长城相随,宛如打开一部部历史卷轴,领略一部荡人心肠的史诗壮歌。

注:以上图片来自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平台,如涉版权,请及时联系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