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记者 李韵 王笑妃时间:2024-10-29 15:28:48
“一条巨龙/镇守锦绣河山/雄关漫道/唱不完英雄肝胆/青砖斑驳/说不尽沧海桑田……”歌曲《长城》中唱出中华儿女对长城的无限深情。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围绕长城保护与传承利用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工作力度持续加大,配套法律法规越筑越牢,逐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长城保护局面。
政府主导 顶层设计
近年来,越织越密的“法网”,为巍巍长城罩上“金刚罩”。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长城保护条例》为主体,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各级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长城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渐确立。与此同时,《长城保护总体规划》《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相继出台,为长城“量身定制”保护利用的规划方案,助力长城保护工作进入“快车道”。
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股精心守护好、传承好长城资源的强大合力,长城保护新格局日渐完善。在北京,形成以遗产保护为核心,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为主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的长城保护新格局。北京还创新长城保护理念,把长城保护重心从一般性抢险加固转向研究性修缮,通过考古发掘、地质勘探、数字化跟踪等手段,形成一套“慢慢修长城,边修边研究”的经验做法。
在河北,地方政府保护长城资源的主体责任被进一步压实。2023年,河北省将长城保护工作纳入市、县党委政府年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对长城沿线8个设区市、雄安新区共计59个县的长城保护工作进行考核。
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为长城保护注入新活力。内蒙古建立了卫星遥感文物安全服务平台,对包括长城在内的文物资源安全实施动态监测。通过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监测长城周围的非法活动迹象、土地利用变化及建设活动情况,及时发现盗掘、违建等文物违法案件。
在山东,长城的保护管理手段走向精细化。山东根据人类生产生活等对齐长城本体的影响,对齐长城全线进行了安全风险等级评估,创新实施了齐长城“红黄绿”段分类动态管理,以严管“红段”、紧盯“黄段”、不放松“绿段”的原则,分级分类进行长城保护。2022年,齐长城风险评估结果为红段31处,黄段72处,绿段157处。今年评估结果为红段25处,黄段65处,绿段170处,“红黄”段的比例有所下降。
…………
中国长城资源分布的15个省(区、市)党委政府和各级文物部门积极作为,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使长城保护迈上新台阶。
对长城的成功保护,彰显了我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遗产大国的作为和担当,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长城保护管理工作获得国际高度认可,长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
专家守护 凝聚心血
“要使长龙复旧观”,是七十多年前著名文物学家罗哲文写下的诗句,体现了他保护长城的决心。七十多年来,长城保护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接续努力,久久为功,为守护好这条蜿蜒盘旋在祖国大地上的巨龙贡献着一代代人的智慧与心血。
近年来,长城保护修缮理念日臻完善,行业中凝聚起“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等共识,要留住长城“故垒斜阳”的古意。同时,将考古研究与数字化建设引入长城保护修复工作越来越普遍,长城保护修复理念也愈加科学化。
这些共识和理念,催生出越发成熟的长城保护修缮实践。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强调,长城遗址保护应坚持“保存胜于维修,维修胜于修复,修复胜于重建”的理念。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汤羽扬根据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保护工程经验,总结了长城研究性保护的四个“全周期”,即多专业协同工作贯穿全周期,科学方法、绿色理念引入全周期,可回溯数字化档案跟踪全周期,咨询交流、宣传培训植入全周期。
在长城保护工作中,“考古先行”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对长城的保护修缮,应以考古研究为前提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你知道几经风雪霜/凝聚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博出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长城长》的歌词中,展示了长城上戍边将士书写的一段段烽烟岁月。近年的长城考古不仅挖掘出长城的建造年代、建筑形制、工程做法等线索,而且发现大量武器、设施及与戍边将士生活有关的各类遗迹遗存,为今人还原出一幅更真实更具体的长城历史画卷。
北京在全国率先将考古环节引入修缮中,确保长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尚珩介绍,在对北京怀柔箭扣长城141-145号敌台及边墙遗址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火炕、灶址、炭化植物和动物骨骼等遗存,还发现了明代戍边将士的文娱遗物“棋盘砖”,为研究明代戍边将士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新材料。
“以考古为基础的长城遗产价值的挖掘研究,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鲜活的物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刘文艳说。她表示,长城考古研究通过把一些宏大叙事下难以把握的意义,转化为实物见证和可知可感的细节,为长城保护、活化利用和公众体验提供了源泉。“考古中发现的长城结构、工艺甚至损毁过程等重要信息,既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也是今后长城文化展示宣传的重要素材。”
专家学者还在积极探索利用科技拓展长城保护研究的路径,以数字化手段助力长城资源的基础研究、监测预警和开放共享。
数字化手段,可以促进对长城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与研究,记录、还原长城重要文物史料。北京通过实施“北京延庆长城碑刻数字化保护与研究”项目,创新性地对长城碑刻实施微痕提取数字化识别和保护,既能以无接触的方式获取长城碑刻拓片,作为基础资料档案加以保存;又可以将模糊不清的文字加以辨识,为长城价值挖掘提供最精确的文字信息。
数字化技术还在不断助力长城预警预报机制的建立,为长城的保护提供风险预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介绍,“目前长城的监测系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嘉峪关、玉门关两处,八达岭和金山岭长城的监测平台也在建设中。”他表示,下一步还将建设国家级长城监测预警平台,将具备数据管理、动态监测、人工巡查监测和数据的可视化及监测报告生成等功能。
明长城哪处最陡峭?“最厚/薄墙体”和“保存最好的烽火台”又在哪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玉坤团队建设的数据库可以回答这些“长城之最”问题。张玉坤团队建设了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和长城防御体系时空数据库,不但为公众还原复杂立体的明代长城防御体系层级关系,还揭示了明长城反映出的政治、军事、经贸、民族、文化、环境等“复杂巨系统”格局。
社会参与 众志成城
烽火年代,万里长城曾守护国泰民安、山河无恙。如今,山河安定,长城内外皆故乡,换长城沿线的人们来守护饱经沧桑的长城。
四十年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从北京发起,开启了社会集资修复文物古迹的先例,在全国掀起了保护长城、宣传长城文化的热潮。
四十年间,公众保护长城的热情日渐升温。自2016年起,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携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设立长城保护公益专项基金,并发起“保护长城,加我一个”公募项目,吸引38万余人次参与,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7000余万元,支持了一批长城保护修缮项目。
为保护长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公众积极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越来越多的人以长城保护员、长城志愿者等身份,深度参与到长城保护事业中来。
“夏天的时候,山上野生动物多,有时还冷不丁窜出一条蛇,虽然打小在村里长大,但也会吓一跳。山路不平,下个雨更是坑坑洼洼的,磕磕碰碰是常事儿。”北京市延庆区石峡村长城保护员刘红岩讲起自己巡护长城,有说不完的话。
巡查长城虽有许多辛苦,但像刘红岩一样的长城保护员,都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长城,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数据,全国有7000多名长城保护员,无论寒暑雨雪,悉心守护着长城的一石一砖,记录着长城的细微变化。迎着朝阳出发,披星戴月返回;道路坎坷甚至没有路,便手脚并用;中午就着白水啃点干粮……这是他们巡查的常态。
长城保护员们也见证了公众对长城保护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攀爬野长城、乱丢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减少了很多,一些游客还主动拾捡沿途的垃圾,积极参与到长城保护中来。我想这就是让我们长城保护员最高兴的事儿了。”刘红岩说。
长城的魅力远播海外,“圈粉”无数外国人。1987年,当时还是学生的高秋燕,在榆林偶遇了来中国徒步探险长城的英国人威廉·林赛。当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未来会因长城与威廉·林赛结下不解之缘。
十八年后,威廉·林赛创办的国际长城之友协会来拍摄长城,高秋燕作为导游,带领他们登上镇北台,帮助他们完成了在长城榆林段的工作。镇北台脚下,二人共同种下的友谊树,见证着他们对长城的热爱。后来,高秋燕在镇北台脚下创建了“榆林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继续守护着榆林长城的每一块砖石、每一个垛口。
长城保护的火炬继续接力传递,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加入进来。“截至目前,我所在的大学生长城保护志愿服务队,往返学校与古北口村8600余公里,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3900小时。”北京建筑大学学生李淏嘉介绍。他的许多同学都在为长城保护与文化传承添砖加瓦,有人在研发长城砖缝的修复材料,有人在为长城沿线村庄绘制主题文化墙,有人在长城摄影展上进行志愿讲解服务……
巍峨又壮丽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早已屹立在每个人的心中,烙印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脉。如今,社会上珍视、敬爱、呵护长城的氛围日益浓厚,从政府、学者到公众,大家都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长城。在新时代的春风中,保护长城的意识如同春草般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萌发,茁壮成长。人们用实际行动为守护长城的一砖一瓦、传承弘扬长城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