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

来源:新华网作者:记者 钟奕 周楚卿 任钰 赵洋时间:2024-10-10 16:18:28

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 长城,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勉励乡亲们,希望大家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正是在这样的号召下,一直以来,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长城守护者,他们满怀深情与热忱,坚定不移地守护着这份民族瑰宝。

长城是中国人独有的和平智慧

“长城不仅仅是军事的界限,也承载了民族发展、民族关系的变化演变的载体”,原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韩扬说,“不同朝代的长城遗址的位置演变,见证了中华民族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过程”。

长城的修筑让中华民族在长达23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有了坚固的物理屏障,守护来之不易的幸福家园。强大时不欺凌弱小,孱弱时不畏惧劲敌,也成为中华民族一贯的共识。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汤羽扬认为,长城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延续发展的历史,有很多丰富的层次和内容。

长城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奇观,还是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是长城吸引外国游客的原因所在,也是外国人探究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外在的窗口。

中国长城学会副秘书长王鹤然认为,长城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共同的遗产。通过长城构建秩序,解决安全与发展的问题,中华民族通过长城给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保护好长城是这一代人的责任

40年前,“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发动社会集资修缮长城,一些长城重要点段得以修缮。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保护条例》等陆续事件让长城保护步入法治和科学的轨道。

据韩扬介绍,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国际遗产保护界的交流不断加深,中国对于文物保护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正在不断提升。

现存长城空间长度超过两万公里,保护这一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仍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

“长城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消失,保护好长城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北京市怀柔区文物管理所长城修缮技术顾问程永茂说。

汤羽扬表示,希望能够通过物质的载体来告诉世人长城是什么。把长城修缮好、保护好,才能让更多人从长城上感受到更多内涵。

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这正是当代长城保护工作者面临的最大课题。

程永茂说,认真、用情、用心、尽责,这八个字是长城修缮20年来的深刻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长城的保护工作,真正地把长城传承下去。

让长城文化成为中国标志

随着近年来长城保护、修缮力度加大,让越来越多的摄影师走近长城,寻找独特的长城美学。

2007年,北京市怀柔区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袁维忠被朋友拉去拍摄箭扣长城,这位北京汉子被箭扣长城的恢宏气势深深折服。

十七年间,袁维忠走遍北京市怀柔区60余公里的长城,拍摄长城照片超过7万张,长城成为他在摄影道路上割舍不掉的情怀。

与袁维忠不同,星空摄影师周博更加喜欢拍摄长城星空。

“曾几何时,戍边将士也曾伫立于此,与我们仰望同一片星空。但是他们面朝铁蹄、背向故土,而我们身处盛世繁华。”周博说。

王启宏因为偶然拍摄到了长城云海,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拍摄长城上,被朋友们称为“长在长城上的人”。而正是这份坚持与努力,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二十四节气短片上使用的长城影像正是从他的素材库中挑选而来。

“北京冬奥会是国际上展示中国的机会,中国摄影师拍摄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很骄傲的事情。”王启宏说。

一条东方巨龙从山脊到戈壁,纵横四万里,跨越两千年。长城的雄伟与壮观、沧桑与凄凉,凸凹造型成为独有的中国文化的力量。正是这些摄影师的执着与坚守,长城文化正在成为中国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元素和精神内涵。

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把长城的精神力量留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