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巴彦淖尔日报作者:时间:2024-08-29 15:21:34
长城,巍峨之间铺展万里画卷,雄峙之巅吟诵浩荡长歌。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系统的作用已经一去不返,但它所携带的长城文化却持续不断地影响着长城脚下的我们,长城的精神已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或远眺,或近观,在长城脚下感受时间沉淀、历史厚重和岁月静好。
——编者
故垒萧萧秦长城
漠耕(前旗)
秦长城蜿蜒于山峦之间,仿佛一条沉睡的巨龙。我们驱车在被洪水冲垮的河槽中逶迤而行,越过难行的河地,抵达秦长城下的停车台。
越过山下溪谷,拾级而上。风吹过蜿蜒曲折伸向远方的铁青色石墙,发出萧萧声响,似有无数历史回声在低语。站在城墙上,极目远眺,山川连绵,大地苍茫。岁月的侵蚀让长城断壁残破,但那份雄伟与坚韧依然震撼人心。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它们曾见证过金戈铁马,经历过烽火硝烟,也目睹过长城两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胡儿不省稼织事,嫱女初教识耨耕。北假辛劳无饿馑,汉匈从此隐刀兵”。此情此景,不由得想起王昭君。相传她曾在光禄塞住过八年,留下了“胡汉和亲”友好往来的千古佳话。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开始修筑连接秦、赵、燕三国旧长城的秦长城。公元前214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这里的亭障,就是在今天色尔腾山之上修筑的最早的长城。
遥想当年,无数的民夫背井离乡,用血汗筑起这道防线。他们的悲喜、他们的梦想,都融入了这一块块的石头之中。如今,长城虽已不再用于抵御外敌,但它所蕴含的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永远屹立不倒,激励着后人血脉相依,勇往直前。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北击匈奴,并对蒙恬所筑长城作了加筑沿用,“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这充分体现了长城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延续性。这不仅是对秦长城的修缮和巩固,更是对其价值的认可和传承。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跨过一段沟槽后,沿着山脊登上了一处峰顶,站在秦长城的残垣之上,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城石上,勾勒出斑驳的光影。远处,山峦起伏,宛如巨龙蜿蜒伸展,与长城相互呼应。荒草在风中摇曳,似乎在低语着往昔的辉煌。近处,山脚下田畴俨然,黄绿交错,如棋盘排列。增隆昌水库清波粼粼,映照蓝天白云,时有鸥鹭擦着水面飞过。水库边上,光禄塞的城郭轮廓隐约可见,荒垣颓壁,衰草寒烟,让人顿生沧桑之感。
站在秦长城上,只见铁青色的城墙随着山脊的起伏,如苍莽的巨龙伸入奶白色的远空。此时不禁想起秦长城在历史上被称为“紫塞”的典故。《古今注·都邑》记载:“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缘何称为“紫塞”?众说纷纭,但我却觉得,“紫塞”之名,与秦长城城石颜色大多为铁青色有关。因其城石大部分为铁矿石、云母矿石和铜矿石,并有苔藓附着其上,青苍斑驳。远望长城,苍黑青紫,如一条苍龙凌浮在山脊之上,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神秘幽深的紫色光芒,所以被称为“紫塞”。“故垒萧萧空寂寂,唯留残垣印苍痕”。岁月的沧桑在城墙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烽火台孤独地矗立在山巅,每一道裂痕都仿佛是历史的皱纹,铭刻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伟大的创造精神。
回首历史,秦长城见证了多少朝代的兴衰更替。它曾是抵御外敌的坚固防线,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它就像一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历史的风云,见证着人类的智慧与勇气。
辞别秦长城转而登山北坳一处谿谷,跨越一条旱涧,乱石丛集,山势延高。依山羊肠小径螺旋而上,至马鬃山峰顶之下,有奇石突兀,上有石刻之纹路,近观是一幅幅刻于石面的岩画,画的内容有鹿、马、牛、羊、老虎、狼、骆驼等动物,也有日、月、星辰,还有狩猎人捕猎的情景。看着这段被当地人称为“红墙”的远古遗迹,不禁让人情怀牵惹,一股难以言说的情绪萦绕心胸。是对历史沧桑的遥想和猜测?是对人类来去的了悟与感慨?是对人类创造的赞叹与敬仰?其时百感交集,难以倾吐。先人的记录留下了光耀千古的文化印记,让我们去猜想和解读其中的奥秘。
夕阳偏西,山影拉长。正欲下山,却来了三位登山者,一问才知是自西安而来,系一家三口,丈夫姓安,妻子姓李,儿子还是小学生。安先生是做企业的,夫妻和顺,爱好相通,于无人处登临秦皇汉武的边地,感悟秦风汉月的兵戈历史和文化真谛,并把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让孩子在登临长城中感悟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一种颇有远见的教育方式。安先生一家令人肃然起敬。
告别秦长城,我们驱车离开山谷,见雨后的增隆昌水库明波如带,水面颇具广阔之气势,始知连日暴雨使水库水量扩增不少,库水漫过了岸边的一些草地,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纱。远处的冷青色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与这浩渺的水面相互映衬,增添了不少秋意。
风解花语,花谙风情。山坡上,大片大片的荞麦花、山药花和油菜花扑面而来,沉甸甸的谷穗、玉米棒、葵盘都吟诵着丰收的预言,坡野铺成一张张巨大的黄绿相间的地毯,在夕阳下延展成一幅迷人的秋色画卷。
小佘太秦长城
田静玮(杭后)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微风不燥的夏日,我和几个朋友从小佘太镇行车数十里进入阴山深处,在一山谷处,徒步爬上山顶。路上,竟看到石缝中生长着翠绿的崖柏。它们没有土壤的培养,没有水的滋润,只接住了一朵云的眼泪,生命的叶芽便繁茂地生长;它们历经风雨,有的树以匍匐的姿势,背负执着的信念,仰望上苍,在空谷中诠释着生命的奇迹。
远远望去,延绵起伏的群山峻岭中,横亘着一条若隐若现、缓缓舞动的“巨龙”,一直延伸到天边,与蓝天白云相连,它的野性之美叫人惊叹不已。我怀着敬仰之心,踏着碎石沙砾,逐渐靠近秦长城,去探寻古人千年的足迹。
小佘太秦长城修筑在阴山山脉马鬃山山峰北中腰处,沿阴山北脊借自然山势建造。墙体外侧高峻挺拔,内侧相对低矮,呈易守难攻之势。墙体多数是就近取山石砌建,仅有少部分为夯土建造或土石混筑。很难想象,在当时没有先进的劳动工具,没有现代化的建筑机械的艰苦条件下,全凭人工打制石块、石片,靠人背马驮,古人是如何把一块块巨石运上陡峭的山峰 ,整整齐齐地垒砌起来,完成了这样一项宏伟浩大的工程!
秦长城周围一片片淡绿色的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盎然,衬托得硬朗而古老的长城少了一些沧桑和静穆,多了几分蓬勃与灵动。天色柔和,山体的浓淡之间,蜿蜒曲折的长城随着山脉变化着,更好地呈现出长城的雄伟气魄与厚重的历史感。那些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头,有的相互偎依,有的散落在城墙的周围,似在讲述着曾经的过往。还有那些斑驳的苔藓,历经雨雪寒霜的侵蚀,历经风沙的严刑拷打,蜕变成一朵花的姿态绽放,将生命与石头融为一体。
空气清新,阳光和煦,感受着风的川流、云的变幻、草的清香,在广阔的天地中放飞心情,顿觉神采奕奕。在这人迹罕至的旷野中,静谧得连一声鸟鸣也听不见,几个朋友忍不住大喊:“秦长城,我来了!”我们的声音跌落在了山谷深处,随风飘散得无影无踪,在这样的肃静与广袤中,感觉自己渺小得如同一块石头。
登临鸡鹿塞
郎有存(杭后)
从陕坝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车,我们来到磴口县境内阴山脚下闻名塞外的鸡鹿塞。
当走进这个汉朝时期的军事交通要塞,心中顿生敬畏。阴山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紧邻鸡鹿塞有一条贯通南北的阴山大峡谷,向北可穿越阴山山脉,向南可进入河套平原。这个位置曾是汉代西北部的重要门户,扼控交通咽喉,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阻挡匈奴的入侵,汉朝的将军在峡口西面修建了这处重要堡垒,鸡鹿塞周边还建有遥相呼应的烽火台,构成汉长城的一部分。据说昭君出塞至此,闻听晨有雄鸡高唱,晚有阵阵鹿鸣,遂取名“鸡鹿塞”。我钦佩修建鸡鹿塞的汉朝将军的远见卓识,其实,中国古人的非凡智慧,在任何一个古迹遗址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鸡鹿塞是一个四方形的小城池,四堵城墙均以石头砌成,部分坍塌的城墙已做了修缮,但掩盖不住历经岁月风雨冲刷的古朴陈旧,里面依稀可见几处军营或房舍的痕迹。城内乱石间,可见汉代砖瓦碎片。可以想象到,汉朝时期,这里曾驻扎过戍边军官士兵,他们饮用阴山泉水,与连绵起伏的阴山为伴,向北瞭望注视着匈奴铁骑的动向,守护着国家边疆;向南眺望着千里之外的家乡,思乡之情自不必说。或许这里有过刀光剑影、两军厮杀的惨烈场面,有将士血染沙场,有英雄的壮举,只是没有留下文字记载。
阴山大漠、落日长河,赋予了边塞最美的诗情画意,遥想鸡鹿塞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我的脑中不由得涌现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还有唐代诗人卢纶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些反映戍边将士征战沙场的边塞诗,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久久站立在鸡鹿塞的城墙上,我心中荡起一股激情澎湃的豪气,即兴赋诗一首《鸡鹿塞》:登临鸡鹿塞,胸燃报国心。今昔渡阴山,犹叹古人雄。
风知道故乡从哪里来
高彤(杭后)
作为秦长城脚下生长的孩子,我总是担心笔力单薄,无法描绘她的深沉,山里的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当我站在群山之巅,极目远眺那黑色沉默的巨龙时,我知道,故乡就在那里。
顺着315县道一路向西,蜿蜒山路向深处继续,当你看到山的列队节节后退,大片的云的倒影终于能倒映在平整的土地上时,大抵就到了小佘太。人们都说河套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小佘太却躲开了这些美誉。它远离黄河,靠近阴山山脉,是名副其实的后套地区,人们开疆拓土,辛勤耕耘,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开出“花”来。
儿时记忆中的小佘太,是挟着风沙呼啸而来的。当三月的沙尘笼罩整个镇子的时候,春天就到来了,可春光并不明媚,世界变成了灰扑扑的,树上的鸟儿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叽叽喳喳的声音失掉了往日的活跃,似是被这沙尘迷了嗓子眼。下午三点钟不到,商铺的门紧紧闭着,家家户户亮起昏黄的灯光,远远看去,灯火如豆。男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喝起酒来,恶劣的天气中犁地,怕是连犁也看不清楚,于是你一言我一语,酒杯交碰的声音碎进沙尘,烈酒洒进滚烫的土地,西北的汉子们,在粗犷的风里鼾声四起。而如今,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小佘太的生态环境日益变好,春来时连着细雨斜风,一并染绿了山上的植被和地里的庄稼。
比起小佘太,人们总是更先知道秦长城。于小佘太人而言,秦长城是熟悉且神秘的。上到八十岁老人,下到七岁孩童,都知道在山的深处有一条长城,至于它是什么模样,可能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能够驱车去一睹芳容。
秦长城依着阴山山脉,四周的山有远有近,南面的山离得很远,所以视觉上看起来并不高耸,连绵不绝地无限延伸,像一幅水墨国画。近处的山我都很熟悉,最有标志意义的被当地人称为“老鹰山”(地理称谓应为“马鬃山”)。老鹰山在周边算是比较高的山,但山上并没有老鹰,生长着许多低矮的耐旱灌木。云层有时会离老鹰山山顶很近,像是给山戴了一顶白帽子。天气晴朗云朵很大的时候,云的影子又会映在老鹰山半山腰,大片的阴影与周边的明亮形成鲜明对比,如果此刻你站在云影下面,脑海中不免会涌现出“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壮景。
记得上大学时的一个暑假,家乡的马兰花正开得热闹,父亲指了指远处说:“我们去山里看看吧!”我们驱车到达山脚平坦处,继续步行前行。老鹰山远比看起来高大,山体被放大许多倍,直逼视野,静默巍峨矗立在眼前。爬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顺着山上隐约可见的小路前进,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坐在石头上歇息。回头看向大地,刚刚环绕着我们的群山有的已经一览无余,光滑的丘陵有着柔和流畅的线条,小佘太已经离得很远,被平川簇拥着,有炊烟袅袅升起。父亲示意我不要歇息太久,不然会失去登顶的力气,我再度起身向上。山路越走越艰险,有的地方没有路,只能攀着石头上去,抵达山顶的时候,我已气喘吁吁。站在山顶放眼望去,曾经环绕着的山都已尽收眼底,没想到在老鹰山的后面,竟然还有一座更高一些的山,“山外有山”大抵如此吧。我的心中不由得升起“这座山的后面会是什么”的想法。
父亲指着远处一道静卧在群山之上,犹如一条蜿蜒的黑色长龙的石头墙,说:“那就是秦汉长城,是古代为了抵御外敌而建的。”我看向那条由天然石材垒砌而成的长城,它卧于群山之间,与绵延的山体浑然一体。这长城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万里长城并不一样,它如同这西北的山峦、西北的汉子,以一腔孤勇坚定地蜿蜒在群山中间,守卫这片土地的安宁,历经千年的风吹雨打,以人类文明遗迹的形态向后人述说着曾经的经历。我站在山顶看向小佘太的方向,那里于群山而言已变得渺小,变成一朵鲜艳的花缀在这群山的胸襟前。小佘太就是这样,是阴山下的马兰花,小佘太的人也就是这般,骨子里“住”着粗犷与厚道。
盛夏时节的小佘太,山花烂漫,清风徐来,没有蚊虫叮咬,坐在庭院里支起烤炉来一次烧烤,可谓惬意。如果去望月,一定要到山里面,望月与山联系,才能体会到苏东坡所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近年来,小佘太镇整合境内增隆昌水库、赵秦长城、光禄塞遗址、马鬃山阴山岩画、老巴钢工业遗迹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深厚的人文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走进这座隐匿于阴山之间的小镇。
当成年后的我行走过祖国的许多山川湖海,当我看到世界的另一个面,人生海海,山川尔尔,我早已与内心的挣扎和解,故乡存在的意义,是赠予我们连带着人格与性格的清澈底色,这是一笔无法衡量的财富。我应该向她深情道谢,谢那秦长城绵延万里,让我永不忘却先辈的教导;谢她年复一年地春耕秋收,为我埋下深深的根;谢她总是无言,在风雨中站成一道永远敞开的门。
故乡并不会与我背道而驰,她永远站在原地,站在岁月的深处,与山月清风相伴,守着一个又一个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