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朔风如歌!千年宁夏长城见证岁月,诉说变迁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记者 徐慧瑶 张蕾 张琪 车社 甘南时间:2024-08-02 19:55:00

在宁夏,长城、高山、黄河、沙漠汇聚交织,如诗如画。作为“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从战国秦到明代,都曾在这里修过长城。

在宁夏,处处可见长城的雄姿。在南部千山万壑的黄土高坡,战国秦长城遗址边青草葱郁,它们见证了岁月,诉说着变迁。往北行至贺兰山下、黄河岸边,西长城、旧北长城、东长城等构筑起严密的防线,长城边朔风如歌,回荡千年。

长城守家乡

宁夏长城修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为黄土夯筑。但从南到北,从六盘山到贺兰山,从战国秦到明代,土长城的风貌和气质却迥异。

宁夏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址始筑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修筑工艺采用“先施堑后加夯筑”的建造方法。“利用自然沟边突出部位,将内外侧进行堑削处理,形成矗立陡壁后,再在上方加筑夯土墙壁。”固原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潘江解释道。

三步并作两步,便可登上固原市原州区境内的战国秦长城。落日余晖下,历经千年的土长城蜿蜒似无尽头,远眺可见飞机起落,是古人无法想象的繁忙景象。

战国秦长城穿过原州区,便来到了彭阳县。当我们跟随彭阳县文管所所长司鹏飞抵达黄土高坡,只见山势绵延,古老长城的梁、墩台屹立于山之巅;梯田层叠、植被茂密,昔日险要边关,今朝一片祥和。

往北走,当明代夯土长城遇上贺兰山、大漠与黄河,古人笔下大漠戍边的诗意,早已化于长城的气韵之中。

正逢阴天,登上贺兰山东麓的明长城三关口段观景台,眼前瘦削的长城拐了数个险急的弯。在滚滚暗云下若隐若现的,正是岳飞驾长车踏过的贺兰山。

长城脚下,一块汉蒙双语的“爱我中华,护我长城”蓝色提示牌格外醒目。这里是宁夏通向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咽喉要道,曾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明代在此从东向西依山势设了三道关。三关口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也是在这里,黄河依偎在贺兰山的怀抱里,浇灌出肥沃的宁夏平原。“宁夏平原能够成为塞上江南,离不开长城的守护。”宁夏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马建军告诉我们。

大漠烽烟之中,巍巍长城守护着这片家园。“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的歌谣传唱至今。

匠心修长城

黄土易得,却也易散。守护黄土修筑的长城,更是一门艺术。

中卫明长城姚滩段,包括1022米的城墙和数个敌台,是土长城修缮的典范。之前,这段土长城残高不过数米,二号敌台受损严重,甚至出现局部坍塌。为了修好这段长城,辽宁有色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文物工程师于侠曾在这里度过数百个日夜。

动工之前,需要先对长城土质采样,进行成分分析。黄土土质松散,仅以水和之难以成型,更经不住风霜的侵蚀。通过实验分析工程师们发现,古人将黄土夯筑成长城的秘诀,在于往土中添加了石灰类物质。于侠和团队在室内外进行了65组实验,不断摸索夯土的配方。长城脚下一排排实验块,见证了那些奋战的日日夜夜。

冬季夯土易冻融,在宁夏,修长城的最佳时节是夏季。夯土需要一层一层地夯筑。夏日炎炎,两个工人相向而立,用木制工具压实黄土,每一夯窝里都要人工打满24下,确保力度均匀、行行相接、夯夯相连。于侠说:“修文物,要对文物本体负责,更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修长城,修的不仅是长城本身。地处中卫沙坡头区和中宁县交界处的胜金关,是宁夏“四大关隘”之一,现存一处宏伟的墩台和关隘。此前,胜金关所在的山体半山腰位置出现几道裂隙,还出现十米左右的滑坡面。如果再不进行保护,可能一个小的构造运动或一场大雨,就会让墩台整体滑移。

2021年,胜金关滑坡及危岩体抢险加固工程启动。为了避免大型机械作业危害山体,建材的运输均由工人肩扛手提,山坡角度大、运输距离较远,对施工是不小的考验。

“打抗滑桩时,需要十几个人人工挖孔桩。挖一米,进行一米的支护,再挖下一米……”再一次踏上栈道,文物保护工程师尹航感慨万千。

沿着新修的廊道拾级而上,可近观胜金关的烽火台,远眺贺兰余脉、黄河奔流。“北有沙漠之纵横,南有黄河之磅礴。”清人周守域曾作《胜金关怀古》。因有长城脚下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守护,古人笔下的雄关之险,今人有幸可继续领略。

“连山里头的放羊人都是我的‘眼睛’。”胜金关是长城巡护员于成海的责任范围,说起巡护长城的故事,77岁的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从20世纪末开始,于成海日行数里山路,不管是长城上的土少了,还是有施工队在长城附近作业,他都了然于心。如今,于成海的儿子于建宁、孙子于翔接过了接力棒,驾着汽车继续巡护长城。

这样的长城巡护员在宁夏有上百人。时代在变,巡护长城的交通工具在变,不变的,是他们热爱长城的赤子之心。

长城远名扬

在中宁县余丁乡,有个百年古村——黄羊古落。余丁乡,顾名思义,是古代军屯制度下随军屯田人员及后代的聚落。

如今,长城脚下的百年古村黄羊古落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游客从民宿的下沉式客厅走出,黄河引水渠、蜿蜒的明长城、高耸的烽火台近在咫尺。讲解员陈雁潮热情地招呼大家,向游客讲解起长城与这座古老村落的历史渊源。

“文化、文物、非遗、乡村旅游等资源被一一串联,融入旅游开发的大文章中。”中卫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局长吕永军说。

在以滩羊闻名的宁夏盐池,依托古长城的优势资源禀赋,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盐池境内,一条近80公里的长城观光道,依明长城“头道边”而建。沥青是少见的土色,与夯土长城的背景融为一体。沿着观光道自驾,城堡、墩台目不暇接。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长城观光道的起点,是万里长城唯一以“长城”命名的关隘——长城关。长城关建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关楼高耸,古人通过这道关口,便可进入繁华的花马池城。如今的古城修缮完备,城墙宽阔,在凉风习习的夏夜骑行,可谓妙哉。

宁夏长城博物馆也坐落在长城关之下,展示隋朝金方奇、汉代铜弩机、明代铁蒺藜等古代战事的“遗迹”。博物馆讲解员杨培荣告诉我们,每年有近20万游客前来参观。

在灵武县的水洞沟景区内,有一座雄伟的红山堡,其下,是距今500年的明朝藏兵洞,游客在这里可以一窥古代边关的面貌,体验雄浑苍凉的边塞文化。

享誉国内外的镇北堡影视城也是利用明长城的镇北堡打造……用马建军的话说:“宁夏依托长城实施文旅融合,兼顾了文物保护和利用,真正让文物活了起来!”

记者手记:看不过来的宁夏长城

宁夏人总说,宁夏不大,一共就5个地级市。然而,在这5个地级市,处处可见长城的踪影。

我们的宁夏长城采访之行由南向北,步履匆匆,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了一次穿梭。

这片土地上的长城资源如此美好而丰富——“西海固”地区的战国秦长城蜿蜒而下,宛如一条静卧沉睡的巨龙;中卫的长城与黄河交汇,黄沙与碧波相映;吴忠盐池的花马池古城与长城相接,让我们仿佛看到古代边塞繁华的市镇……

但总是有受访者问我们:“同心你们去了吗?”“灵武去了吗?”在宁夏人眼中,值得一看的长城还有很多。比如盐池长城民俗博物馆创办人陈静就说,看土长城最好的时机是初冬时节的傍晚,那时大地裸露出长城最完整的姿态,且光线最佳。

但好在,夏天的长城也自有它的魅力。只有在这个季节,我们才能看到长城两边植被繁茂的大地;也只有在这个季节,在长城脚下听文保工程师于侠说起古人在夏日筑长城、今天在夏日修缮长城的过程,能够产生一些微小的感同身受。

我们难以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完全领略宁夏长城的千姿百态,最终,只能撷取其中一部分精华,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