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时间:2024-07-12 19:57:02
“董中峰牵出楚长城,楚长城连着董中峰。”河南省叶县文物局负责人的一句评价,道出了董中峰与中国最古老长城的不解之缘。
1970年春,刚满15岁的董中峰在村里碰到两个穿“四个兜”的干部。上前一问,他们在找楚长城。
找长城那得上北京,难道村口山上也有长城?董中峰望着村南的歪头山,有些困惑。
初中毕业参军后,董中峰最爱读《中国通史》,才知道自己的家乡原来属于楚国。那楚国有没有建过长城?这个疑问,在他心里扎了根。转业回乡后,上山找长城成了他的日常,可多少年过去,连一块城砖都没寻摸着。
1995年,叶县为推进绿化,开始拍卖荒山。这可急坏了董中峰:如果山被别人承包走,自己苦寻多年的楚长城可能在被发现前就遭到破坏。
倔强的董中峰决定——承包荒山。
承包荒山至少要两万元,可他当时月工资只有100多元。妻子下岗,两个女儿都在上学,要掏这么大一笔钱,谈何容易?
说服家人虽不易,但他的努力家人全都看在眼里。东拼西凑,他“举债”1万多元包下了歪头山。
只为保护,不为开发。这样的义举,在叶县传播开来。县里请来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在研究人员的加持下,他们发现了城墙、烽火台和兵营遗址等,基本确定,歪头山上确实存在楚长城遗址。
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董中峰又主动当起楚长城的义务保护员。每到周末,他从县城骑车几十公里赶到歪头山,一边巡山一边宣传保护文物,劝老乡别从山上搬石头、挖蝎子。一个烧饼一瓶水,累了就歪在石头上眯一觉。
有人说他“发神经”,可董中峰痴心不改。他还写过一首打油诗自勉:不羡高楼大厦,不羡都市繁华,沐浴清风明月,楚长城上安家。
守护长城,光靠个把人的力量哪儿够?2005年,董中峰发现了网络传播的效力,买下相机、电脑,建起宣传保护楚长城的网站。数十万字呼吁保护叶县楚长城的文章和文字资料、2万多张实景照片陆续发布于门户网站和知名论坛,楚长城日益引发关注。
2007年6月,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表彰大会召开。董中峰被授予“全国优秀长城保护员”称号,是15名受表彰者中唯一的楚长城保护者。
结缘,热爱。长城已成为董中峰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说:“守护楚长城,花一辈子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