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作者:记者 汤润清 史晓多 王育民时间:2024-06-12 13:45:00
从唐山市区驱车出发,一路向北,大约3小时便到了迁西县滦阳镇喜峰口村。
村子三面环山,一面向水。山脊上,一条灰色“苍龙”蜿蜒入水,隐于碧波之中,转而又跃出水面,沿山体盘旋而上,直抵燕山深处……这就是素有“水下长城”之美誉的古长城喜峰口西潘家口段。
长城跨越千山万壑,通常是“遇山不断、遇水而绝”。20世纪70年代,一座蓄水大坝在迁西县拔地而起,造就了潘家口水库。潘家口水库横切长城,喜峰口、潘家口两座雄关镶入一潭碧波,从而形成“城在水下走,水在城上流”的奇绝景观。
然而,几十载潮起潮落,“水下长城”饱经风霜侵蚀和岁月磨砺,由于长时间冻融、水浪淘蚀、涌浪冲击,造成了坍塌、孔洞和滑坡。
长城保护刻不容缓。近年来,河北省积极推动喜峰口西潘家口段研究性修缮项目,坚持最低程度干预,保留长城古朴风貌,同时应用科技手段,进行预防性保护,探索长城保护新路径。
6月9日傍晚,夕阳西下。喜峰口二村长城保护员衡丙三如往常一样,驾着小船来到喜峰口段古长城,进行当天的第二次巡查。
时值端午节小长假期间,喜峰口长城游人如织。衡丙三穿行于人群中,为长城上每一块城砖“体检”。
“哪一块城砖有松动、损伤,基本一眼就能发现。”衡丙三说,作为一名“长城守护者”,认真守护好长城,让子孙后代都有机会看到长城的雄伟与壮观,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从2016年开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利用腾讯公益平台公募资金筹集了1100多万元用于该段长城的保护维修,由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承担设计和施工任务。
“在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保护维修项目中,我们克服了施工条件差、技术难度高等困难,在资金筹措、工程管理、新技术应用、公众参与、资料整理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副高级工程师张勇介绍,目前,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保护维修项目已经通过省级技术验收,得到了验收专家组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在迁西县文物管理所,记者看到一份关于喜峰口谎城修缮保护工程的项目计划书。
“所谓谎城,一般是用来蒙蔽对手的‘虚拟’之城。”迁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梁娜娟介绍,喜峰口长城为明蓟镇长城河北段的重要关隘之一,由营城、关城、谎城、敌台、马面、烽火台及城墙等建筑及设施等组成,喜峰口谎城就坐落于西北隘口悬崖上。
“谎城作为蓟镇长城墙体上一种特殊的设施,唯河北长城所独有,其功能和用途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梁娜娟说,按照立项计划,首先要对喜峰口谎城的历史、文化环境开展考古勘探工作,进一步摸清城内历史格局,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施工前先考古,如果没有专门的考古工作,就可能导致部分珍贵历史信息的丢失。
据介绍,在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保护维修项目实施前,考古工作者运用考古方法清理积土、杂物,解决施工现场的一些问题,在清理4号敌台建筑基址时,出土可移动文物185件和部分散落于城墙两侧的砖、垛口石等建筑构件,进一步确定了此段长城的建筑年代、部分工程做法、建筑材料材质、构件型号尺寸,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出土文物移交当地文物主管部门统一保管。
“通过考古清理工作,使施工人员更加深刻地了解长城的工程做法、残损原因,为实施科学保护提供依据,同时为研究长城建筑形制、人文、历史等提供实物资料。”张勇说。
6月10日一大早,衡丙三再次登上喜峰口长城,开始了沿线的巡逻。“今天是端午节,来长城‘登高’的游人较多,我们的巡查也加密了一些。”衡丙三说。
“由于喜峰口长城特别是潘家口段‘水下长城’的特殊地理位置,我们对巡查次数、巡查方式和巡查轨迹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迁西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天华告诉记者,本着最小干预原则,迁西县积极探索数字化研究性保护长城资源的新路径,通过“人防+技防”等方式,实现对长城的实时监测与保护。
“长城研究性修缮中,新技术成果应用成为重要的手段。”张勇说,越来越多科技手段的应用,推动了喜峰口长城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完整保存了其承载的各类历史信息和沧桑古朴的历史风貌。
据介绍,该项目维修以现状整修、局部加固为主,不对缺失墙体、垛口墙进行大量补砌拆砌,所有维修加固措施均是以保证现存墙体和结构安全稳定,消除安全隐患为目的。墙顶地面维修以保证不渗水和排水通畅为目的,充分利用现有墙顶冲沟和现有的排水口。变形鼓闪墙体没有大面积拆砌,采用新材料进行加固,做到风貌协调。
最低程度干预,从源头做起。勘察设计阶段,专业技术人员对此段长城进行现场勘测调查,对灰浆材料取样检测分析,会同河北省水利勘察院完成了此段长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声呐水下城墙测量、区域地形图测量等。委托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完成了墙体勘察检测评估工作,并编制了《河北省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综合勘察、稳定性分析评估报告》。
雄关不老,文脉永续。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部门还将所涉及的设计资料和施工资料完整地制成电子书,达到了全过程的“可视化”。同时将施工中关键环节拍摄成视频素材,通过制作视频短片,方便公众全面了解工程实施情况、工程质量、工程效果,使文物修缮工作更加“有趣、生动、可触摸”,真正地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