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延庆官方发布作者:王宇琦时间:2024-04-11 13:45:00
春回大地,八达岭长城城墙边的山桃花次第开放,春风吹散集聚的白云,湛蓝晴空下,雄伟壮观的长城宛如一条巨龙盘亘在群山之巅,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长城这一独特的历史景观,不仅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更积淀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
“长城蕴含着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这些历经岁月锤炼,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城脚下的延庆,坚持保护、传承、发展一体发力,努力守护好、挖掘好、展示好、弘扬好这一宝贵历史资源和根脉,让长城文化、长城精神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
三代人的文化坚守
尽管已经和长城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但一谈起长城话题,池尚明激动、兴奋的情绪依然溢于言表。
1962年6月出生于永宁镇营城村的池尚明,是致力于八达岭长城传说研究和普及传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八达岭长城传说这一原生态文学样式植根于民间,地域性强,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时间跨度大,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是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城精神的非物质载体。受爱好戏曲的父母和说书艺人舅舅的影响,池尚明从小就对民间传说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他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从此,和长城结下了解不开的缘分。
“全面搜集、忠实记录、重点整理、适当加工”,是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十六字方针。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池尚明和他的“采风团”走出延庆,南往昌平,北到赤城,东至黄崖关,为了寻找线索、筹集采访资金,还去亲戚家里蹭过饭、帮菜农大爷卖过菜,整个过程曲折而艰辛。但池尚明一说起来,满是欣慰和骄傲:“那会儿大多都是走山路,有一次我们去怀柔采访,早上快6点从大庄科香屯出发,晚上7点到达,翻山越岭,走了100多里地,到旅馆门口时,直接瘫坐在地上,不想动弹,但等搜集到了有价值的故事之后,那些苦啊累啊什么的,就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那几年,池尚明的工作、生活几乎都是围着长城转,靠着两条跑不断的腿,走街串巷、田野采风,两年间就收获了《好汉坡》《白话石》《九龙女智取赶山鞭》《鹰飞倒仰十八蹬》等100多篇长城传说故事,且都保持了故事原貌和原有的语言风格。从1984年到现在,40年间,他搜集整理的长城民间故事已达300余篇,多篇被《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故事北京卷》等书刊选用,《孟姜女和最早的一段长城》更是被专家称为“延庆版孟姜女传说独有的”,在“八达岭长城传说群中,独具特点”。
池尚明对长城文化的挖掘在延庆绝不是个例,恰恰相反,他只是这条漫漫长路上,承上启下的一位。
在池尚明之前,延庆人最熟悉的挖掘传承长城文化的人是孟广臣。孟广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人物,生前系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市第三、四届文联理事,延庆区作协名誉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在长城那边》,故事集《长城脚下的传说》《八达岭史话》(合作)《八达岭景物故事》(合作)等。在孟广臣的作品里,长城是永恒的主题,长城文化是不竭的源泉。“民间文学永远搜集不完,要坚持下去。”“仅仅自己知道还不够,有机会的话,要把它讲给更多人。”孟广臣的这两句话对池尚明影响深远。“走千家采撷长城故事,倾一生弘扬长城文化”,是文友对池尚明的称赞,也是他日常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2008年6月,八达岭长城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2015年9月,池尚明被评为该项目的北京市代表性传承人,打那之后,他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变,在不间断采风搜集的同时,开始进行长城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宣传工作:创建“八达岭长城传说工作室”、录制电视节目、开展民间文学讲座培训、举办主题夏令营、与剪纸艺人合创长城故事剪纸、出版口述史……那些藏在岁月和风雨中的长城历史,那漫长历史中的长城文化,因为他的讲述、演绎,而有了鲜活、生动又具体的模样。
“我们的目标是以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家了解长城、认识长城,并通过口耳相传,推动以八达岭长城传说为载体的长城文化走出延庆、走出北京、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池尚明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池尚明开始主动地培养传承人,王永计便是其中一位。
池尚明和王永计在工作上是“师徒”关系,生活里,二人则是“表兄弟”。小时候,王永计就常听池尚明讲民间故事,耳濡目染下,他也对此产生了兴趣。2016年,王永计开始跟随池尚明进行系统学习,目前,已经基本可以讲述八达岭长城传说故事,成为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坚力量。“学习的过程很艰辛,但只要是真喜欢、有兴趣、愿意努力,掌握这项技能就不难。”王永计说。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发展,他们也开始探索“老”非遗的“新”表达。这几年,王永计跟着池尚明,去了北门锁钥、望京石、金牛洞、点将台等地,实景拍摄八达岭长城传说,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上传播长城文化。“师父负责讲、我负责拍,就像电影一样,一条一条来,如果效果不理想,我们就录第二遍、第三遍,直到满意为止。”王永计笑道。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去年,延庆区文旅局、博物馆、非遗中心深度挖掘八达岭长城民俗文化,将八达岭长城传说项目中涉及的延庆区域内关沟七十二景中的30处故事,打造成导览系统,并在故事发生地设置导览牌,游客到达相应点位,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听到池尚明有声有色的讲述,了解八达岭长城的历史底蕴和民俗风情。池尚明告诉记者,这个做法得到了不少好评,在他看来,这就是长城文化传承迈出的“微小”却又“至关重要”的一步。
把课堂开到长城上
“我家就住在举世瞩目的八达岭长城脚下,村里的老人曾给我讲过很多有关长城的故事。”“老师也告诉过我,八达岭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3月7日,由延庆区八达岭学校党员教师、团员、少先队员联合成立的“长城上的绿飘带”志愿服务队,在八达岭古长城景区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们化身宣讲员,介绍古长城历史、宣读《长城保护条例》,并捡拾周围垃圾,结合眼前的实景,增进对长城的了解和思考。
八达岭学校副校长李树敏告诉记者,类似这样与长城相关的志愿、研学活动,已经在八达岭学校开展了很多年。
八达岭学校是2020年11月八达岭中学和八达岭中心小学合并后成立的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坐落在长城脚下,与八达岭长城的直线距离只有2公里。多年来,学校以办质量一流的长城文化品牌学校为办学目标,以培育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长城新人,即“知上进、懂感恩、存善念、能合作、会表达、有担当”的长城学子为育人目标,持续打造“长城教育”品牌。“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资源决定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长城文化、长城精神传承下去。让长城精神成为师生的精神谱系,让做‘最美长城人’成为师生的精神追求,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李树敏说。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城文化带建设”的大背景下,2018年,八达岭中学牵头14所来自京津冀长城沿线的学校联合成立“长城教育联盟”,以“传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培育国家栋梁”为工作目标,从教育教学管理、学科教师交流、特色课程实施以及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并通过搭建教学观摩、基础教育研讨等平台,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在促进联盟成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均衡发展的同时,让长城文化在中小学课堂上生根发芽。
八达岭中学和八达岭小学合并后,八达岭学校接过“长城教育联盟”的接力棒,让长城文化继续融入校园,相关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出了长城文化志愿讲解、长城文化节、长城体育节等一系列特色品牌课程和活动,将传承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的种子撒入孩子们心中。
今年25岁的牛淇是八达岭学校中学部的美术教师,2021年大学毕业后,她以乡村特岗教师的身份加入八达岭学校。去年夏天,她牵头成立了“星城vlog”社团。“星星划过天际,给我们留下关于长城的美好记忆,是社团名称的由来。”牛淇说。
牛淇告诉记者,相比于学校的其他社团,“星城vlog”是比较“年轻”的那个,成立的目的主要是想召集喜欢短视频拍摄的学生,一起创作出有意义的作品,初衷也是希望这些生长在长城脚下的孩子,能通过手里的镜头,完成对长城的记录和宣传,为自己毕业乃至以后的生活留下珍贵回忆。
社团成立后,牛淇带领大家走出校园、走上长城,感知文旅、记录美好。在她耐心细致的指导下,孩子们纷纷拿起相机,把夏天的苍山翠绿、草木葱茏,秋天的层林尽染、五彩斑斓和冬天的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都“装”进了镜头。特别是在“青年担当 共筑中国梦想”创作过程中,不管是前期的策划、脚本创作,还是后期的剪辑、制作,学生们都全程参与、全程跟进,并且制作出了时长4分钟的视频短片。画面中,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闪烁着坚毅的目光,铿锵有力的话语,传递出的是对长城的无限热爱。
“社团里的同学都来自八达岭镇,因此他们对长城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作为老师,我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拓宽思维,不断激发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求知欲。”牛淇说。
去年年底,牛淇以“大道至简 致敬经典”为主题,特别开辟了“我与长城有个约定”版块,将文创设计融入“星城vlog”社团,未来,在感悟长城文化、传承长城精神方面,她还会带领学生们作出更多尝试和创新。
长城从这里走向世界
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千百座名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文化最丰富、建筑最宏伟、景色最壮观、名声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段,也是明代长城中最精华的地段。作为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随着历史的发展,长城的防御功能已经完成了应有的使命,而其所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文化情结、所承载的历史内涵和科学价值,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承认和爱护。新中国成立前,风雨的侵蚀、战争的损毁让原本“跨峻岭、穿草原、横瀚海、经绝壁”的长城满目疮痍。1952年,中国决定“修复八达岭长城,对外接待中外友人”。
1954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游览了八达岭长城,从那时起,这座古老雄关便开始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成为我国重要的国事礼宾场所和国际交往平台之一,不仅让中外游客在此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更致力于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在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推动国家间合作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在游览八达岭长城后感慨道:“我认为,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这是地球的标志,也应该是人类和平的标志。”1996年9月,马里共和国总统科纳雷在八达岭长城上表示:“这个奇观是人类的杰作和人类的骄傲,这要归功于伟大的中国人民,他们保存了这个象征着永恒和今日和平的杰作。”
据八达岭长城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截至3月27日,八达岭长城已累计接待包括伊丽莎白二世、撒切尔夫人、小布什、普京等来自179个国家及地区的535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8000多位部长级以上官员。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书写了一段段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友谊历久弥坚的美好佳话。进入新时代后,延庆主动融入和服务首都发展大局,如今,穿过历史长河的八达岭长城依然昂首屹立在崇山峻岭上,鼓舞延庆人民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近年来,“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政要与八达岭长城友好往来主题展、“长城聚首”音乐品鉴活动等一场场以长城文化、长城精神为纽带,促进中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活动在八达岭长城拉开帷幕。
2008年8月7日,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延庆八达岭长城传递。2022年2月3日,奥林匹克圣火再度来到八达岭长城,3月2日,体现“包容、融合、共享”理念的北京冬残奥会城市火种在八达岭古长城顺利完成采集。相隔十四年,万里长城与奥林匹克又一次交汇,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相互交织、叠加,鼓舞激励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同行,一起向未来。
去年12月29日,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这一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长城文化带建设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项目进入实施阶段。据悉,改造提升工程计划于2025年底基本完工。届时,中国长城博物馆将成为长城精神传播的新高地、全国长城文化的学术殿堂、国际长城文化交流互鉴的国家级平台,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各方宾朋。
此外,围绕推动长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近年来,延庆还以举办八达岭长城高峰论坛、北京长城音乐会等品牌活动,拍摄《外国领导人登长城》专题片,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线“北京延庆”(Beijing Yanqing)官方账号等为抓手,不断开启传播长城文化、传承长城精神的新篇章。长城脚下的延庆,将长城这张“金名片”越擦越亮,这既是对这片热土所拥有的宝贵财富的生动诠释,也是不断提高最美冬奥城影响力、知名度,推动延庆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动人实践。
记者手记:
长城文化的弘扬、长城精神的传承,是沉淀在中华民族血脉中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一代代长城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它蕴藏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承载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特质,代表着中国人民历久弥新的精神底气,绵延千里,气势磅礴,生生不息。
从《义勇军进行曲》中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到《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再到“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题词号召。历经世代沧桑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其中的厚重积淀、深刻内涵是促进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成为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