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文化公园·五周年问答|探源中华文明 推动传承发展

来源:央视新闻作者:时间:2024-03-14 14:10:52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今年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五周年,为积极宣传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理念和思路,充分展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果,中国之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联合推出特别策划,多位两会代表委员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结合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这一主要工作,从多重维度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积极建言献策。

本期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 王巍

记者:目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进展情况如何?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个从“十五”到“十四五”的重大研究项目,由科技部立项,国家文物局作组织单位,集中了几乎所有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和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联合攻关,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我们这样的一个中国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我们的中华文明怎么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有哪些特点。

从2002年预备性研究开始,2004年正式启动,到今年正好20年。通过400多位学者的直接参加,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的历史脉络,对中国这样一个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以及中华民族的特点都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认识。主要成果就是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的研究,实证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回答了何以中国这一问题。

记者:根据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我们提出了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它有怎样的意义呢?

王巍: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实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文明的三要素。长期以来,国际上流行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冶金术、文字、城市。按照这个三要素,我国能够确认的最早文字发现是殷墟的甲骨文。

但世界上还有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马丘比丘世界遗产等文明,并不具备完整的三要素,国际上也都认可它进入文明,这说明这三要素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各个地区的文明都可能有自己的特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归纳概括,也兼顾世界其他文明,最终提出了我们的标准。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发展和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然后社会分工、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进而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都城、宫殿、大墓、礼器礼制、战争暴力,具备这五大特征,哪怕没有冶金术的使用,哪怕不知道文字,国家出现都能意味着进入文明社会。我们提出这样的标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为世界文明起源做出了中国学者的贡献。

记者: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您如何理解这一论述?

王巍: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当中都是可以体现的。连续性方面,一些文明的基因,比如龙的信仰,在6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出现了。还有自然和人的和谐相处、祖先崇拜、以和为贵的理念等等,都可以看到它的连续性。创新性方面,比如制陶技术不断进步,一直发展到精美的瓷器。包容性方面,小麦栽培技术,黄牛绵羊饲养技术,从西亚传到中国后都有了快速的发展,进而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我们的中华文明始终是开放包容的,各地区相互交流借鉴,凝聚力越来越强,所以说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自古至今始终都有充分彰显。

记者:在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最为基础性的当属连续性。哪些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可以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王巍:汉字是最突出的一个表现。比如说西周金文,甚至甲骨文当中,比如日、月、山、川那些象形字,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而且这些汉字不仅是文字本身,实质上传承了我们的文脉。再例如“中”的理念,我们的建筑是中轴线,左右对称,大家都知道北京在中轴线申遗。通过考古发现在5300年前,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中的高等级建筑,就是前后三进院落有一个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局。可知中轴线的思路当时已经萌芽,一直延续下来。还有对玉的喜爱,9000年前我国就开始玉的制作和使用,然后不断地赋予文化内涵。早期以玉为美,作为装饰品,随着阶层的分化,玉器成为彰显权贵尊贵身份的标志。汉代又以玉为瑞,这些都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的表现。

记者:如果说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从时间上来讲,那么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则主要是从空间上来讲。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是如何体现的?

王巍:我们的文明为什么能够发展?实际上是以农业,北方的蜀黍农业和南方的稻作农业非常发达为基础。从稻作农业来看,距今一万年左右诞生在长江中下游,在9000年左右就传到了淮河流域,然后6000多年传到黄河流域,各个区域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推动在中华大地上迅速传播。这就是我们中华文明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证明。它既体现了统一性,一些共性的因素不断地发展,同时又体现了包容性,既有学习,各个地区都积极地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因素,然后不断地发展,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记者: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您觉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于推动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研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王巍: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是主要的研究区域,因为这两个区域也是从史前开始一直都是文化历史最发达的地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确实有很多发明创造,同时又和长江流域和其他地区密切交流交往。对于我们来说,深化研究、加强阐释,通过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把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辉煌成绩,让民众更多地来感知、了解,从而增加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工作。

记者: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新时代重要的文化工程,要“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要“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您觉得这项工程对于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有哪些积极作用?

王巍:我觉得国家文化公园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民众更加深切全面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我们的研究实际上是为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更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更多的内容,我觉得这两者是有机地结合的,所以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研究好阐述好,同时也要积极地投身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当中,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撑。

监制|赵军 王磊

记者|孙鲁晋

统筹|任慧 高琰鑫

编辑|李瑞 章宗鹏

联合制作|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