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文化公园·五周年问答丨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来源:央视新闻作者:时间:2024-03-14 10:17:03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今年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五周年,为积极宣传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理念和思路,充分展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果,中国之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联合推出特别策划,多位两会代表委员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结合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这一主要工作,从多重维度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积极建言献策。

本期嘉宾: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 刘忠斌;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 宋燕

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更好处理保护与展示的关系,让成果更多惠及大众呢?

刘忠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年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相继召开,体现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南京图书馆作为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承担全省古籍保护统筹职能,始终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

宋燕: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及江苏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盘库建档专项行动就是体现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实例。我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中保护是首要前提,传承是重要途径,弘扬是根本目的。具体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当全面加强长江文物本体及周边风貌管控,建立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活态融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加强整理发掘,做好研究阐释,全面构建长江文化传承体系。修建完善一批博物馆纪念馆,将“沉睡”的文物利用起来,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展示活动,突出新时代“长江故事”,系统展示长江文化历史,不断丰富群众对长江文化的深度体验。南京市博物总馆馆藏文物9万多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万余件/套,其中多数都与长江有关,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应该起到更大的作用。

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近年来,逛图书馆、博物馆逐渐成为人民生活的新风尚。当下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刘忠斌: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更有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要对现有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打造新型文化业态,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借助智慧图书馆、云端博物馆等各类数字化服务,使城乡群众能同步分享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宋燕:要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大力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创新服务内容、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比如南京六朝博物馆在临展中就邀请视障儿童现场体验、在重阳节开设老年专场活动、开展“六朝青”志愿服务项目等。

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以行业联盟等形式,开展馆际合作,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比如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开展全民阅读、优秀教育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

近年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逐渐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上云用数赋智”对公共文化机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要推进实施五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数字再现工程。请两位代表谈谈对数字技术与公共文化空间深度融合的看法?

刘忠斌:我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有大数据思维。在数字化时代,应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促进数字化的应用,比如非遗数字化建设。应加快建立非遗数据的标准化体系,从完善基础数据的采集开始,逐步建立起非遗的数据资源库,以非遗数据的标准化促进非遗成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使非遗的保存、传承和传播尽快驶上快车道。在这方面,南京图书馆已经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心,牵头组织实施江苏公共图书馆云平台,开展基础数字资源项目建设,目前正加快“江苏图书馆云”向多维融合知识服务平台转型升级,提升智慧体系建设,做好少儿数字图书馆建设,推动实现数字阅读服务全覆盖。

宋燕:博物馆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应持续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目前,南京市博物总馆在讲解参观体验中融入智慧场景,六朝博物馆的分众化讲解导览案例被纳入全国智慧旅游场景应用典型案例。沉浸式体验技术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也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性项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就是一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空间实例,参观者络绎不绝。贵州也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也融入数字化展示,调动观众参与互动,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国家文化公园机制建设的一部分,为中央提供决策咨询。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的工作机制,作为地方公共文化机构专家,您觉得该如何更好统筹利用专家资源,为具体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刘忠斌:我认为应统筹建立国家——地方专家机制。由主管部委牵头,探索建立指导和协调机制,由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各省区市设立地方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整合各省(区、市)研究力量,形成更广泛的专家资源库。通过建立国家——地方专家机制,将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与各地方的专家团队贯通起来,提升全社会对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整体性、系统性认识,丰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维度,提升研究视野,凝聚合力,共同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21年底正式启动,江苏段是重点建设区之一,两位代表都长期生活在南京,去年也提出了有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建议,请谈谈江苏如何发挥优势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刘忠斌:长江江苏段串联明孝陵、苏州古典园林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在沿线省份中数量最多。沿江8市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基础最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起源、发展、兴盛之地。

宋燕:江苏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有5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近3100年的建城史、约450年的建都史,享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誉,是长江流域唯一古都,也是长江文化发展序列完整的代表性城市,具有历史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文旅环境优势。近期伴随“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开展,“长干古城”“六朝梁代国门”的发现也为南京史和长江史再添实证。2024年春节期间,南京累计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都实现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相关数据显示,江苏文旅消费位居全国第一,南京旅游接待总人数全省第一,全国第六,展现出了文旅行业快速恢复的良好势头。

监制丨赵军 王磊

记者丨孙鲁晋

统筹丨任慧 高琰鑫

编辑丨李瑞 章宗鹏

联合制作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