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疆日报作者:贾春霞时间:2024-01-16 13:45:00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一座座烽燧、戍堡构成了辉煌璀璨的历史风景线,那就是壮阔的西长城画卷。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新疆的长城遗址没有连续性的墙体,而是以城址为中心,点状建构烽燧、戍堡等设施,形成了以点带线且功能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
如今,这些散落在天山南北的军事防御体系,虽然光华不再,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是历代中央王朝经营统治、管辖西域,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明证,是阐明国家主权的实证。
长城资源遍布天山南北
2023年12月初,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历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侯光富从县城驱车80多公里,来到三塘湖镇中湖村附近,不远处,黑黑的山包上屹立着一座方形的烽燧。迎着刺骨的寒风,踩着脚下的碎石,侯光富徒步向山头攀爬,来到地势险要的山顶查看这座烽燧的情况。
“这是唐代烽燧,高约10米。下面的台基是石筑的,上部是用土坯垒砌的,土坯中间用土泥混合的柳条粘筑而成,上部用木柱加筑,清代又加以增补利用。”侯光富说,目前哈密市保存唐至清时期的烽燧106座,其中国家文物局认可的长城资源烽燧遗址17座,是新疆烽燧主要富集区之一。
说到长城,人们习惯性想到的是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的万里长城,实际上,新疆长城烽燧是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新疆长城资源调查结果发现并认定,新疆境内已有国家认定的长城资源212处,其中烽燧186处、戍堡26处,东西绵延2000余公里。
“这种以维护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和管辖、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开发,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为目的,以城池为重心,以烽火台、戍堡、馆驿、军镇等设施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是新疆境内长城资源的重要特征。”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工作人员开沙江·库尔班说,与其他地区长城相比,古代新疆长城烽燧不仅发挥着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同时在和平时期长期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保障作用,维护和保障着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及南北疆绿洲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流交融。
新疆的长城资源分布在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10个地州(市)、40个县市境内,从繁华的绿洲到人迹罕至的大漠、戈壁都有分布。
其中烽燧是新疆长城资源中发现数量最多的类型。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是我国自周代开始建立的边防预警系统之一,白天燃烟,夜晚放火,用以迅速传递军情。“汉唐时期,新疆的烽燧基本在通往西域的干道及沿线修筑,主要是邻近水源或水草丰茂地域,烽火台之间的距离多根据地形地势或水源位置灵活设定。”侯光富说。
烽燧戍堡讲述家国情怀
尉犁县东南部的荒漠上,矗立着库木什烽燧、沙鲁瓦克烽燧、亚克仑烽燧、脱西克吐尔烽燧等11座烽燧,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是其中一座。
201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胡兴军和同事第一次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进行调查和勘探。2019年作为领队,他主持了烽燧遗址考古发掘。这座烽燧中出土了各类遗物1500余件(组),其中文书883件。该烽燧遗址被认定为唐代沙堆烽故址,填补了历史文献关于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军镇防御体系记载的空白,实证了唐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治和各民族对中央政府的认同,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是国内首次对唐代烽燧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完整揭示了烽燧遗址全貌,活化了唐代戍边军人工作生活场景,为研究唐代西域军政建置体系、边塞生活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胡兴军说。
该遗址考古发掘的丰硕成果,引起了很多人对新疆长城资源的关注。公元前60年,汉朝中央政府设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西域诸国军政事务,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西汉武帝时期始,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地区设官建制,驻军屯垦,实施有效的军政治理和管辖,在战略要地修筑屯城、戍堡、烽燧、馆驿等重要军事防御系统,是国家长城资源构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西域地广人稀,沿途多为沙漠戈壁,中央政府没有像在中原地区一样大规模建设城墙,但大批点片分布的烽燧、戍堡、驿站、城塞等设施,同样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维护边疆安定、保障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
古老戍堡记录着关山岁月,千年烽燧讲述着家国情怀。“长城新疆段根据地域特点,创造了利用烽火台、戍堡、守捉构建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显示了我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因地制宜、灵活多变,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胡兴军说。
文旅融合焕发新生
独特的形态和重要的历史作用,让新疆长城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凸显。进入新时代,它被赋予新的内涵,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为有效保护新疆长城资源遗址,新疆先后对212处长城资源中的170处进行本体保护加固及保护性设施建设,同步开展考古清理、遗址测绘、建立记录档案等工作。目前已做到围栏保护、人员巡检全覆盖,一些曾经因风蚀、人为破坏严重的文物遗址都做了“专业体检”和针对性保护处理。
同时,新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如火如荼。自2023年4月开馆以来,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接待游客已突破10万人次。“作为中国万里长城最西烽,乌什别迭里烽燧为东汉时期古军事遗址,是两千多年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维护边疆稳定、守家卫国、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见证,目前这里已成为乌什县的文化地标。”乌什县博物馆馆长林彦飞说。
而以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拉依苏烽燧遗址为背景建设的拉依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将于今年面向公众开放。该遗址由两座烽火台和小型戍堡遗址组成,是汉唐时期在“丝绸之路”北道古轮台区域中重要的一处军事设施。该公园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全面系统地展示长城文化。
天山南麓,库车市盐水沟河谷长风呼啸,河谷东岸,克孜尔尕哈烽燧历经两千多年风雨至今巍然屹立。这座建于汉代的军事设施,是目前古代西域丝绸之路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已先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这里成为国家4A级景区后,吸引不少游客纷至沓来。
“长城新疆段以点带线,沿古丝绸之路分布。丝绸之路沿线自然景观奇特而壮丽,人文资源丰富多元。‘十四五’时期,新疆重点推进11个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我们将以新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加大文旅融合步伐,用长城文化滋润各族群众心灵,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沙江·库尔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