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清代外国人眼中的北京长城

来源:北京市方志馆作者:时间:2023-08-08 17:34:05

早在汉代,中国长城的相关信息,便经由商人、使节等不断传播至西亚、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特别是清代,欧美各国派遣大量传教士和使团来到北京,巍峨雄奇的北京长城走进了他们的视野。他们用文字记述、相机拍摄、绘画写生等方式,记录它的千姿百态,赞美它的壮观雄奇。

“云台可与凯旋门相提并论”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雄踞于中国北方,绵延2万余公里。长期居于中国北方的外国传教士,利用各种机会,对长城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游览和考察。

168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签署任命书,派遣弗朗索瓦·热比雍等6位科学家,以传教士身份前往神秘的东方大国。

弗朗索瓦·热比雍来到北京后,凭借自己的数学才能很快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成为御用的数学老师,并起了个中国名字——张诚。

这年5月29日,张诚作为翻译,随同清朝官员索额图由北京城出发,经南口、居庸关和八达岭,前往色楞格河,与俄国进行边境问题谈判。途中,张诚看到南口、居庸关,以及用大块条石垒砌的边墙和山上的烽火台一直延伸到山顶,非常震撼,特别是看到云台及刻在大理石上的浮雕,不由感叹:“云台象征着这个古老国家伟大的过去,可与凯旋门相提并论。”

沿八达岭、岔道城一线,他还观察了一些军事堡垒,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些堡垒的建筑形制大体相同,都是由角楼和坚固城墙组成。堡垒大门由薄铁皮包着,部分铁皮已经剥落了,大门中间的木头也腐朽了。很多长城边墙已经损坏,“方形城楼”(空心敌楼)并没有得到维修。他感慨道:“长城的确是一个伟大的防御工程,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国人把石头和砖运到山顶上,在悬崖顶上建筑堡垒,对于欧洲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即使是最勇敢的建筑师也不敢这样去做。”

张诚经常跟着康熙皇帝外出。1691年5月,康熙皇帝前往多伦,路过古北口时,检阅当地长城驻军。张诚观看了这次检阅,当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有七八百名步兵和少量骑兵参加了这次检阅,他们在大路两边摆开战斗队形,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鸣枪。检阅结束后,受阅将士得到康熙皇帝的奖励。

张诚在中国期间,先后8次登上长城,成为传教士中对长城了解比较全面的人,在此基础上,他写成《对大鞑靼的历史考察概述》。书中有关长城的内容,被编入法国汉学家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全志》。

“巨大的工程真令人惊心动魄”

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派使团向乾隆皇帝祝贺八十大寿,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率领包括军事、测量、绘图、航海等约80名专家访华。9月26日,使团携带了近600件礼物,从朴次茅斯港出发,历时近1年,次年8月到达天津大沽口,受到乾隆皇帝钦差大臣的隆重接待。

9月2日,马戛尔尼等部分团员赴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3天后,他们走到古北口,发现这一带有很多豁口,容易攀登,便私自分批登上了长城。马戛尔尼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们步行到了长城的城顶,举目四望,见到它的建筑之坚固和险要,似已超出人类体力范围。世界上任何有名的工程,虽尽集合在一起,也不能和长城的工程相比。”

副使斯当东日记中更是浮想联翩:“遥望远山,腰间一条非常突出的曲曲折折的线条,好似从远处看苏格兰的格奈斯山上的石英矿脉。我们没有想到这是一条城墙,也没想到它能建到这些地方。站在一处,一眼望过去,这条堡垒式城墙从小山岭到最高山顶,穿过河流上的拱门,下到最深的山谷,在重要隘口地方筑成两道或三道城墙,每一百码(1码=0.914米)左右距离,建有一座高大的棱堡或楼塔,整个这条城墙一眼望不到边,巨大的工程真令人惊心动魄!”

使团一行还悄悄对长城进行了考察与测绘,详尽记录了砖墙的材质、高度、厚度,敌楼的尺寸、构造等,还对城墙枪眼窥孔的射击方法及长城的防御能力进行了研究。斯当东认为:“从详细调查研究,我们对中国在纪元以前年代的建筑和军事技术可以有一个清楚认识。整体来说,它表示当初从事这项巨大工程时政府的决心,表示出动员这么大人力、物力的当时社会的高度发展水平,以及完成这项建设的精力和毅力。”

使团成员亚历山大是一位画家,他未获准前往承德,没有亲眼看见长城,他说:“只离长城这人类的奇迹、智慧的见证50英里(1英里=1609.344米)了,却不得而见,乃是这次旅行中最最扫兴的事情了。”虽有遗憾,但是他根据使团成员的口头描绘,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著名的画作《古北口长城》,展现了长城的雄姿。此画在西方广为流传,迄今仍是西方世界中国长城题材的代表性经典画作。

英国使团回国后,斯当东于1797年出版了访华见闻录《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其中翔实描写了长城的雄姿。这本书很快被译为多种语言,在欧洲引起很大反响。

保护生灵的城墙比掩埋死尸的壕沟要强

美国人威廉·埃德加·盖洛,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探险家,数次来到中国参观考察,写下了《中国长城》《扬子江上的美国人》《中国十八省府》《中国五岳》等书。

1907年2月14日,盖洛收到了英国驻俄国外交官的一封信,里面装有北京古北口长城的两张照片,激起他对中国长城的极大兴趣,也使得他成为最早全程考察长城主线的西方学者。

次年4月,盖洛再次来到中国,为考察长城专门组建了一支精干队伍。5月31日,考察队一行从山海关出发,自东向西徒步穿过山脉、峡谷和平原,历时近3个月,于8月21日到达嘉峪关。

考察结束后,盖洛回到美国。1909年,他以考察资料为素材,出版了《中国长城》一书,对长城的起源、现状、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全方位探讨,这是西方学者关于长城的第一部专著。

《中国长城》中记载,盖洛一行进入北京后,直奔怀柔,经过慕田峪,在箭扣牛角边向北下山,后来到四海冶,然后沿山路来到黄花城,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向西北而行,在北京长城段,他拍摄了许多精美的照片。他在书中写道:“北京以北的壮丽风景将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这一段的长城要胜过古希腊的任何建筑。”他把长城沿线当时尚存的每一座烽火台都编上号,并且拍摄了照片,其中有些镜头在其他资料中早已绝迹。后世学者根据他拍摄的慕田峪长城正北楼和“牛犄角边”照片,推测他们登山的垂直高度大约在700米,其考察长城的坚毅精神令人敬佩。

盖洛认为,长城同时承担了维护和平和抵御外侮的功能。在《中国长城》一书中写道:“长城的建造者甚至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超越了欧洲愚蠢的军国主义。许多好战的民族已经消失,而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则延续了数千年……它已经阻止了许多‘刀光剑影’的屠杀。了不起的长城!下面这个结论始终是正确的,即筑堆石头总比抛掷石头要好,保护生灵的城墙比掩埋死尸的壕沟要强。让不朽的荣光照耀并赞颂那孕育并建造了世界上最伟大长城的德行吧!两千多年来,长城为保卫国家和平及消除紧张局势做出了贡献。了不起的长城!”盖洛连续使用两个“了不起”来表达自己对长城的敬畏和赞美。

长城不仅是让世人叹为观止的世界奇迹,而且逐渐演变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几百年来,特别是清代时期的外国人留下的珍贵照片、文字,已经成为研究古老长城的重要资料,也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