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长城志》作者:王若溪时间:2023-06-21 17:11:37
长城是特殊的建筑遗产,其修筑历史延续逾两千年,分布范围跨越中国1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几百个县区,其建筑以土、石、木及其加工后的材料垒筑,通过物质的形态固守疆域,起到了军事防御、边贸交易、文化交流等诸多功用,记载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史。
长城是利用土、石、砖、木等材料,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并借助山川水系等天然屏障构建的在空间上呈现为连续、线形特征的军事防御工程。从建筑学角度看,长城既是人工构筑物,也是由多个建筑单元共同组合构成的军事防御工程系统。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东北70余千米的军都山南麓,怀柔三渡河乡慕田峪村。关城正关台建于低缓的花岗岩岭谷,地势较为开阔,关口相邻的岭峰高差全在百米以内。而边墙则修建在慕田峪村的东、南、北三面山脊上,即东南接亓连关长城,西北接贾儿岭长城。其间正关台向西北经王家坨、灯干岭、榨子墩、刘家项分界墩、胡思谷至界碑石止,即今南自大角楼,北到十八楼止。还有一条自大角楼向西南延伸的支边,当地称为秃尾巴边长城,总长3000余米。
据记载,慕田峪长城修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当时隶属五军都尉府的后军督府渤海千户所管辖。嘉靖三十年(1551)为护祖陵,加强京都北边防卫,将蓟镇分为蓟、昌二镇。慕田峪作为昌镇东首第一关,开始大修边关,“自大榛峪至慕田峪关,边城八十一里半,附墙台四座”,并于隆庆初再次修筑边墙,增设双面垛口,创建空心敌台,大量使用城砖包筑原边墙,将墙体增高加厚。到隆庆三年(1569),慕田峪修建空心敌台22座,楼房44间,官厅房3间,铺房149间。直到万历三十八年(1610),从未停止过对慕田峪长城一带边墙、敌台的修筑,最终使慕田峪发展成由正关台、营堡、边墙、敌台、烽火台及壕沟等组成的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正关台是慕田峪关城的别称,建于永乐二年。因置于两山峡谷正中,是边墙主线与支线的交叉点,分别通向塞外匈奴驻地、入京通道与进入皇陵的捷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正关台由一座主台与两侧耳台并列构成,通连并矗。台基南北通长38.2余米,东西宽约17.76米。3座空心敌台分上下两层,底层相通,并在两侧耳台设门进出关台。敌台内有劵室多间,用于囤粮、屯兵。主台中层空豁,面阔14.98米,进深14.95米,且略高于两侧耳台。内原有木梯可达台顶,四周有通道环绕。两侧耳房是左右便门通往主台中室的通道。左耳台面阔8.49米,进深6.75米。右耳台面阔7.77米,进深5.75米,两耳台高度相同。3座敌台顶部共有楼房9间,台顶墙体均设垛口、望孔与射孔。
慕田峪边墙是在嘉靖或嘉靖前长城墙体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原墙体两侧为块石垒砌,中间填充毛石。现存砖石结构的边墙,“底宽一丈八尺,收顶一丈四尺,高连垛口二丈五尺”,下宽上窄,两面均有收分。因随山就势,墙基未做基础层,而是直接砌筑在山脊岩石上。墙体内外面用条石砌筑,多为青石,长度在1米左右,高在0.3米~0.4米,间隙由白灰坐缝。垛墙则为城砖垒砌。
慕田峪边城有三大构筑特征:一是边墙顶部两侧均砌筑墙垛,且墙下有两层挑檐砖。垛墙城砖用黄泥垒砌,白灰勾燕尾缝,顶部用斧刃砖封顶,下部有方形射孔。内外垛墙建筑形制基本相同,均通高1.7米,垛口高0.9米,宽0.5米~0.6米,但外墙垛收分明显大于内侧。二是边墙马道排水做法。因慕田峪长城所处地段坡度较大,故边墙顶部马道用城砖或方砖砌成踏步,以便行走。马道地平外高内低,相差0.07米左右。靠近内垛墙马道边缘设一条顺铺的水槽砖沟,与挑出的吐水石嘴相接。在马道低洼处也有横向的水槽砖沟直通吐水石嘴。三是秃尾巴边墙上便门内砖墙上使用勾石的做法。慕田峪边墙的登城便门多靠敌台一侧,高2.2米,宽约1米,顶部或一碹一伏,或两碹两伏发券,门外设石阶与山路相通,且因在护墙上使用勾石,将砖墙与边墙墙体相连,致使便门至今较好。而随墙开辟直通边墙内外的便门,主要用以加强对亓连关守兵的增援。
据记载,慕田峪长城修建附墙台(即墙台)4座,空心敌台22座。据现场勘查,目前慕田峪长城共有敌台34座(包括正关台)。
嘉靖三十年与山石边墙同时建成的4座墙台,均以山石垒砌台基,且迎敌一面突出边墙,后面与边墙平,左右与边墙相连,整体平面与边墙呈“凸”字形。台基高与边墙相等。台顶环砌垛口,顶平面以方砖铺墁,中间有楼房一间或两间,为硬山灰筒瓦形式。
慕田峪长城的空心敌台建筑形制与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记载的一致,具体尺寸略异。敌台分布稠密,占渤海所下设隘口所属空心敌台总数的一半。两台相近者仅66米。总的来说,慕田峪关城空心敌台共有三种类型:一是平面呈日字形的双筒拱三柱式空心敌台,如慕田峪2号、6号敌台等;二是平面呈目字形的三筒拱四柱式空心敌台,如大角楼、7号、11号敌台等;三是平面呈回字形的环形筒拱四柱式空心敌台,如正关台、12号敌台等。其中,位于慕田峪关东侧制高点的大角楼,即1号敌台,三面连有边墙:一条向西,与八达岭相连;一条向东,与古北口相连;一条向南,为内支城。因从任何一条边墙上看,都似一个城角,故名大角楼。
慕田峪长城地势险要,敌台密集,整段边墙依山而就,雄中见险,雄险相间,是最具代表性的明长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