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作者:时间:2023-05-19 17:12:35
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主办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专题培训班昨天(18日)在山东济南结业。来自沿线15个省(区、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相关负责同志与高校学者、行业专家,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探索与实践、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交流经验。
长城作为重大线性遗产纳入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畴,目前,长城保护工作整体开展有序。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为破坏的因素在减少,但长城保护仍然面临着环境因素变化和自然病害侵袭等诸多问题的挑战。科技创新如何助力推动长城保护?
齐长城长清段途经方峪村、岚峪村、马套村、双乳村、灵岩村等古村落和灵岩寺4A级景区 长清融媒 供图
下午2点,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大街村村民王守学开始了巡护工作。“我们的主要职责就是看看长城墙体有没有人为的破坏和极端天气下受到冲刷,如果发现有这方面的损坏,我们会向有关部门及时上报,妥善处理……”
齐长城建设年代久远,采用了传统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方式,主要以夯土墙、土砂混筑墙等墙体类型居多。孝里街道广里村东北,一处长260多米、宽30多米、高3米左右的巨大“土堆”前,有一座刻着“齐长城起点”的石碑。今年54岁的王守学沿着石级缓步上前巡查这段齐长城。去年,街道招聘齐长城巡护员公益岗,他第一时间报了名。“这不是平常的土墙、土垄,它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长城巡护员,我感到很自豪,同时,这项工作也能为我的家庭增加一部分经济收入。”
齐长城遗址横亘于山东省境内,源头位于济南市长清区 长清融媒 供图
去年以来,山东省根据齐长城在沿线7个地市的长度和巡护任务量,共设置了1700余个公益性岗位,确保每1公里齐长城至少有1-2名巡护员负责巡查。
与此同时,为了科学高效地对齐长城遗址实施保护和利用,淄博市还创新开发了“齐长城智慧管理系统”,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张波说,该系统投用以来,已记录超过43000小时的巡护时长、超过30000公里的巡护里程。
“巡护员巡查范围比较广,包括齐长城本体、附属设施及周边风貌等,发现问题后可将相应问题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通过系统实时上报,便于快速处置。依托这一智慧系统,巡护人员反馈了大量的齐长城现状资料,为后续齐长城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数据。”张波说。
大同·天镇新平堡段长城 袁建琴 摄
山西是长城资源大省。比如,大同的长城历史悠久,大同长城带上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
天镇县李二口长城修筑于明嘉靖年间,由黄土夯成。袁建琴自发地做“长城卫士”,十年如一日,几乎每天都要巡长城,捡垃圾、发传单、劝阻破坏长城的行为、义务讲解长城文化等。一次巡长城时,她发现羊蹄子对长城破坏很大,一些摄影人为拍张好照片,甚至故意将羊群往长城上赶。
袁建琴说:“放羊的人赶着成群的羊穿越长城时候,羊蹄就会把城墙上的土刨松,我就一遍又一遍向羊倌解释保护长城的重要性,并邀请他们加入我们,一起保护长城。”
目前,袁建琴已经详细登记了59名羊倌的姓名、电话,并把他们发展成为长城保护志愿者。
袁建琴在给羊倌讲述长城知识(图片为受访人自供)
长城的体量长,万里长城万里长。它的历史也长,从春秋战国开始有着2000多年的发展史。在长城中,黄土夯筑的墙体自然毁损也最大。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说,黄土夯筑的长城,长期失修之后每次往上攀爬,都会踩下来很多土。这样对长城的伤害性非常大。把羊倌发展成长城保护员,约束好羊不穿越长城,宁可多绕点路,要从长城的豁口进出长城,也看护别人不要攀爬长城,这样的保护措施对黄工夯筑长城很重要。
近年来,由于长城管理加强、宣传到位、惩戒严明,曾经出现过的人为盗用、拆除城砖的现象已从源头上得到有效遏制;但受长期以来的地震、洪灾、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长城遗存保护状况仍不容乐观。
甘肃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告诉记者,原来的保护就是简单的专人看护,防止人为破坏,但现在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反而是自然因素的破坏在增长。
“长城在天气影响下会有很多病害发生,所以近两年工作重点是监测研究病害是如何发生的,用什么办法进行治理。希望通过这种日常的预防性手段来对它进行保护。比如大风其实对长城的破坏是很严重的,所以我们在关城上都安装了风速仪、倾斜仪等监测设备,实时测试风速对木结构建筑的影响和是否发生倾斜,这些数据都会传输到监测数据的大平台。”张斌说。
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 供图
针对土质长城保护难度大的问题,近年来,甘肃省依托敦煌研究院建立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保护理论和工艺技术规范,甘肃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赵剑飞介绍,“通过长期科学研究突破并掌握锚固灌浆加固技术、支顶加固技术、表面防风化技术等一系列土质长城保护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保护理论和工艺技术规范,为长城保护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的成熟,“云游文化”的概念越来越盛行,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的界限,让古老的文物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走进日常,让大众得以共享文化之美。
如今,通过小程序用户可以在线体验修缮长城时需要经历的考古清理、砌筑、勾缝、砖墙剔补和支护加固等流程;还可以在游览过程中,收获包括长城排水口的分布、礌石孔、破损敌台、射孔、刻字砖等知识点科普。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研究员、“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哲告诉记者,文物数字化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文物信息准确记录的问题,不仅为文物保护研究奠定了扎实的数据基础,也让很多缺损的文物借助数字化手段恢复了原本的光彩。
李哲:长城是可以很活泼地展现给大家的,不仅仅是展现沿线风光景色的美好,还可以基于知识成果、图像与三维数据,挖掘潜在的资源,揭示内涵价值,并且可以用活泼、直观、新鲜的形式把长城的历史原貌浮现给公众。我们在天津博物馆已经展出的“虚实之间发现长城”天津大学长城研究与数字成果展就是一个例子,它整合了我们的研究成果,以及虚拟现实的技术,实体模型等等,沉浸式的展示装置,把长城鲜活地呈现给公众。
如何把最真实的长城保留下来?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总负责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汤羽扬说,不能仅仅把长城保护修缮看成是一项工程技术工作,而要将其当作一项文化活动,没有统一的技术方法能够解决如此之广的地域范围内长城面临的残损和破坏,每个案例都需要仔细研究和对待。
“长城是特殊的建筑遗产,其修筑历史延续逾两千年,分布范围跨越中国15个省区市,几百个县区,对所在地的人地关系、社会经济、文化交流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长城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保护长城就是保护那段历史记忆和故事。长城留下来的内容,有些现在无法理解,后代可能有更好的解读,我们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最真实的东西保留下来。没有真实的东西,传承就没有意义。”汤羽扬说。
(作者:总台记者 孙鲁晋 卢燕 焦健 夏震宇 王曦 山东台记者 赵国伟 济南台记者 陈振国 淄博台记者 刘江帆 甘肃台记者 李千 嘉峪关融媒记者 高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