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作者:记者 李思默 苑竞玮时间:2023-04-10 18:50:00
我国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烽燧,它们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听考古人员讲述吉林通化的汉代烽燧线是如何用地毯式搜索的方式调查发掘出来的。
我叫王利,是吉林通化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我们吉林也有长城,是我们通化的汉长城。汉长城的调查发掘是我工作20年来记忆深刻的一件事。
每天十多个小时地毯式搜索 只为寻找汉长城
那是2009年刚刚入夏的时候,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吉林省成立长城资源调查小组,对境内的秦汉时期长城遗址展开调查,我和同事参与到了这次调查工作中。我主要负责的是调查、发掘、采集信息和考古绘图等工作,调查路线是从辽宁省新宾县旺清门镇孤脚山开始,途经通化县三棵榆树镇、英额布镇、金斗乡,一直到通化县快大茂镇的大茂山。
考古队员登山调查途中
寻找长城的路,一切都是未知,我们谁也没有走过,只有史料记载和地图脉络。每天清晨6点,我们从通化县出发,先开车按照地图到达指定位置,看到哪座山感觉像,我们就徒步爬到山顶上,去详细勘察有没有烽燧。烽燧,就是烽火台。烽燧之间能够两两相望、台台相连,一旦有敌情,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一个烽燧放狼烟,另一个烽燧就可以看到。
通化县汉烽燧线图示
通化县的山峰海拔大多在600米以上,我们爬到山顶大概需要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如果在山顶发现了烽燧,心情就会特别激动、兴奋;没有发现也很正常,那就继续爬另一座山峰。一天里,我们大概会爬六七座这样的山峰,要是问调查期间一共爬了多少座,也没有真正统计过,但每天都是持续十多个小时的地毯式搜索,爬遍了沿线大大小小的山峰。
砬缝后山烽燧
找长城虽不是“玩命” 但也时刻有风险
汉长城一般都隐藏在山高林密的地方,最难的是穿越灌木丛,每次通过身上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一些口子。虽然不能说这是“玩命”在找长城吧,但也有一定的风险。我们爬山时看到过多少次蛇就不说了,麻烦的是“草爬子”,也就是蜱虫。当时正是蜱虫活跃的季节,所以哪怕再热的天,我们也要穿好长衣长裤,有的时候蜱虫掉身上了,后面队员看到了就马上过来拍打。
大南沟东山烽燧—环壕遗迹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会下山吃饭,后来感觉太浪费时间了,就直接在山上解决。而且有时体力消耗太大,反而吃不下去东西,我们就席地而坐,打个盹再继续工作。
我们考古队员的背包里,除了测绘勘察设备以外,最多的就是矿泉水、面包和补给盐分的榨菜,每个人的负重得有10斤左右。后期调查,我们带的仪器就更多了,包括“全站仪”,这是我们专用的测绘仪器,有20多斤,装在一个箱子里,还得扛着3.6米的测绘标杆。东西太多、太重了,爬一会儿山,就得脱下衣服,把汗水拧一拧。
大南沟东山烽燧——房址
汉代长城的东端起点向东推进了数十公里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不间断实地调查四个多月,最终认定,通化汉长城由一处城址——赤柏松古城、一处关堡——南台子古城和十二处烽燧共同构成,遗址全长52公里,东端止于通化县快大茂镇西南的赤柏松古城址,向西和辽宁境内的汉长城连为一体,以赤柏松古城为中心的秦汉长城烽燧及相关遗存在通化县境内的发现,使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进一步提升了该城的历史地位,为研究汉中央政权巩固边疆统治,经略东北提供了重证实据。
通化汉长城赤柏松古城址
可以说,在吉林汉长城的调查发掘过程中,我们这些考古人员用脚丈量了地图,用血水和汗水凝结成一份份报告,将汉长城向东推进了50多公里,通化县也因此拥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长城最东端”的美誉。
【讲述人:通化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王利】
专家解读:烽燧为什么是汉长城的一大特色?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董耀会:
吉林的汉长城主要是以汉代烽燧的形式呈现的。汉代的玉门关、阳关再往西就没有连绵的墙体了,完全就是沿着河的流域修建的烽燧和一些城堡。烽燧实际上不只是一个高台,每一个烽燧都有一个小城,类似“障城”,城里是驻着兵的,这样以烽燧形式构建的防御体系,是汉代长城很大的一个特色。
南台子古城
吉林的汉代烽燧也是这样的形式,考古调查把这条烽燧线梳理得非常清楚了,同时也对这条烽燧线沿线的一些屯兵的城堡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其中也包括南台子古城。南台子古城位于通化县三棵榆树镇的南边,大约0.5公里的一个山间河谷的地带,是个方城。它就是一个屯兵的城,也是一个“指挥中心”。在这条线上,无论是这一段烽燧的戍守还是有了敌情之后的处置等,命令都是从这个“指挥中心”发出去的,戍守烽燧士兵的换防也都是由“指挥中心”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