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戴斌: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为文旅融合提供全新动能

来源:中国网作者:记者 胡俊时间:2023-03-12 13:00:00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作为集中打造的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国家文化公园在新时期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展现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全国两会期间,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策划推出《聚焦两会·国家文化公园》专题访谈,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从规划设计、文化内涵、非遗保护、文旅融合、人口资源等多层面多角度,共同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言献策。本期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

中国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对推动文旅融合有何积极影响?

戴斌:首先它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场景。我们知道旅游消费和旅游活动是需要场景的,如果在家里面我可以读书,在大剧院里我可以参加文艺活动,在图书馆里我可以阅读图书,但是人们旅游必须要走进异地的空间,反观当今旅游业的发展,广大游客要看到美丽风景,同时也要体验美好生活。

如果我们要享受美丽风景,传承历史文化,感受文化之美,体验美好生活,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城市空间、乡村空间,还要有把这些城市、乡村、景区、景点串联起来的线路,所以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恰恰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旅游消费场景和旅游的生活空间。

国家文化公园不仅仅为我们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华文化提供优质的场所和空间,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全新的动能。随着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一批新的项目起来了,比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杭州正在建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还有北京通州的运河公园,这些新的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够恢复大运河沿岸的历史风貌,同时又增加了新的旅游项目、新的消费场景。我想,繁华不只为追忆,我们要看到过去的盛世,但是我们也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诉求,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新的动能。

中国网:您如何理解“建好”和“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戴斌:建好用好文化公园,首先要对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历史文脉进行梳理、保护传承,这是我们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与此同时我们要关注国家文化公园的利用问题。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既要借助历史上的繁华,也要让运河沿岸的人民和广大的游客能够看到人民幸福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文化只是基于过去,当代人不走进文化场景,我想我们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可能就会少一块,这一块就是我们如何把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特别是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

所以我经常讲,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既是文化带也是旅游线。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有这个意识,要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国家旅游线路。过去我们发展旅游业更多的是用城市来串联,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主要围绕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桂林打造的旅游线路,那时叫京西沪桂广,加上长江三峡、杭州、敦煌、张家界等少数几个点线,都是入境旅游市场,特别是外国游客的经典观光线路。可是我们今天看,这些线路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国家旅游线路,而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它是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带、旅游线,完全有可能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旅游线路。

中国网: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方案提出,加强“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建设。文旅融合在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戴斌: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为什么特别强调文旅融合,强调传承利用?首先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我们过去出去旅游是叫看风景,到现在为止很多人问我说:“院长,你们是不是经常去景区?”这里他们把景区当成旅游的一个典型场景,可是现在游客出去旅游的时候,不仅要看美丽的风景,还要看生活的场景。那么生活的场景是什么?第一是文化休闲的场所,比如说我们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戏剧院、电影院等这些文化场景;第二是生活场景,比如长城,大运河、黄河、长江沿岸沿线像珍珠项链一样串起来的一座座城市,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好而时尚的生活。比如说扬州、苏州、杭州、无锡等这些典型的江南风光,大家会喜欢到这些有文化底蕴,也有生活场景的地方去。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文化的空间、文化的场景能够开放,让我们旅游者能够进去,能够体验。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很多传统的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初都是有功能的。比如说毛笔是用来写字的,我们安徽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等等,它都是有功能的,甚至包括一些农业文化遗产,它是来生产粮食作物的。可是当这些功能丧失以后,我编个斗笠给谁,我打个草鞋给谁,对不对?如果游客有需要了,是不是给了我们这些传统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新的功能。所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古遗址、文化遗址上去看,也有一个文化阐释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果说,我们的文化只是保护下来,收藏在禁宫里,没有人去看,去了解,去传承,就很难“活起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要让广大的游客在行走当中领略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这就是我们推动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

中国网: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分布广,但部分地区文旅资源不均衡,您认为如何平衡其中文旅资源不平衡的矛盾?

戴斌:我觉得,首先要统筹规划,但要分步实施。旅游是经济属性比较强,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要想让广大游客进来,我们必须要建设好这些公共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商业环境。每一位游客出去体验文化的同时,还有必要的生活保障。

所以我们要结合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第一要规划先行,作好带状旅游线路的规划。旅游资源绝不仅仅是自然资源,我们要挖掘多元化的旅游资源,作好旅游资旅游规划。第二要交通先行,交通是重要的旅游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充分用好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一些重要的节点城市,重要的旅游资源集聚地,要提前谋划给交通。第三要完善当地的接待环境。要建一批民宿,挖掘特色美食,打造特色文创,不断完善商业接待环境。最后还要建设旅游的市场主体,打造智慧旅游、培育在线旅行商等,才能够有产业发展的未来。

中国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工程。您认为“数字再现工程”等科技手段的介入对文旅融合、国家传播将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戴斌:首先它可以丰富我们旅游的场景,减少旅游活动对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的文化遗产破坏的可能性。只要有人去的地方,对环境一定会产生影响,只不过这影响有大有小,有正向的也有负向。所以我们通过一些数字化在线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游客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感受到历史人文的魅力。

从文化层面来说,到现场去看遗迹、看遗址,很多人是看不懂的,或者是说人们有接受的门槛。比如说去安阳殷墟遗址看甲骨文,我想很多人都不认识甲骨文,更不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但是我们怎么样去了解古人通过甲骨文来记述历史传承文化的呢?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去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让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这样人们对其中文化内涵的理解就更直接,体验感也更强,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文化,传承文化。

从旅游层面来说,去现场看特定的历史场景,有些空间很狭窄,游客去多了就会非常拥挤,体验感非常差。比如说我们去看像古墓、庙宇、宗祠、壁画等这类文化遗址的时候,如果大家都去的话,势必会对文物环境造成破坏,而且人们的观感、体验感也会下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数字化在线的场景,让人们在模拟的场景中学习文化,了解历史,可以产生更多时尚感、科技感和互动感,让广大的年轻人更愿意接触。

因此,在数字化时代,我完全赞同并鼓励各地在不破坏文物、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的展陈形式来吸引游客,走进文化,体验文化。

中国网:当前随着海内外旅游市场的复苏,国际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您认为,如何推动国家文化公园融入国际旅游市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戴斌: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我最近一直在关注如何振兴入境旅游。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入境旅游的黄金发展期,大量的外国人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来到中国,走进内地,他们为中国壮丽的山河所震撼,更为中国灿烂的文化而赞叹。但那个时候他们看到的是什么?是我们传统的旅游线路,是北京的八达岭长城,还不是沿线,看到的是黄山,看到的是长江三峡。

正如有一年我在印度访学的时候,印度旅游与旅行管理学院的学生就问我:“教授,请问什么时候去中国是最美的?”当时我就说,在我的心目当中,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分时光都是最美丽的。我这么说不完全是一个外交辞令,我希望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能够看到从黄山到黄河,从长城到长江,山河壮丽的中国,也能够读懂从《诗经》到《红楼梦》风雅多姿的中国,更要看到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到港珠澳大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还要看到跳广场舞、跳街舞、自驾旅行的人民幸福的中国。如果我们的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推广出去,就能够为入境游客呈现立体全面生动的中国。

我觉得,要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有情感的共鸣,要占领道德的制高点,还要有世界公认的叙事逻辑,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讲述中华的传统文化,红色的革命文化,还有我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比如说在讲红色文化的时候,我曾经在欧洲作过演讲,有人问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纪念长征?我就告诉他,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战争纪念地(纪念馆),俄罗斯有莫斯科保卫战纪念馆,美国有阿林顿国家公墓、珍珠港军事纪念公园,澳大利亚有堪培拉战争纪念馆等等,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在近代史上饱经沧桑而自强不息的国家,今天我们来纪念这些场所,就是要告诉我们的年轻人,你们的父辈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甚至流血牺牲,不是为了让你们过跟我们一样的生活,你们应该过得比我们更幸福,更自由,有更多的选择。在这一点上,中国、欧洲、美国我们没有什么不同,我们要建设一个更好的中国,就必须让年轻人了解本国的历史和文化。

我想,长征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怎么样才能成为世界的?我想,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有共同的价值观,要用共同的价值观作为内核讲好我们长城的故事、大运河的故事、长征的故事、黄河的故事和长江的故事,我们更要用情感的共鸣来打动欧洲的、美洲的、非洲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心向往之。所以我想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简介

2021年2月9日,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领导和协调下,内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专家组,分别对接服务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充分发挥咨询、评议、研究和传播作用。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将创新工作方式,搭建沟通桥梁,凝聚专家智慧,为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贡献专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