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聚焦两会·国家文化公园

贺丹: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要统筹规划好人口资源

来源:中国网作者:记者 胡俊时间:2023-03-10 14:50:00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作为集中打造的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国家文化公园在新时期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更好展现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全国两会期间,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策划推出《聚焦两会·国家文化公园》专题访谈,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从规划设计、文化内涵、非遗保护、文旅融合、人口资源等多层面多角度,共同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言献策。本期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

中国网:今年两会,您重点关心哪些话题?

贺丹:作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我重点关注的还是人口形势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影响。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要求,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我们也在关注这方面的治理体系的构建,政策制度框架的研究。

同时,“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两大国家战略都涉及人口发展的最重要环节,怎么样协同推进这两大国家战略也是我们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此外,我也很关心生育支持政策落地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及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各地都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目前我们也在观察梳理各地政策出台后的情况。另外,我们也在加紧研究相关核心制度构建、调研论证工作。

中国网:基于当前人口形势,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面临哪些困难?

贺丹:据我们调研了解,目前老百姓反映最突出的有几个问题,比如说有些家庭有生育意愿,但是最后没有能实现生育计划,主要因为“养不起”“没人带”“生不出”等这些问题。当前,从国家到地方也已经出台了相关生育支持政策,我们也在跟踪相关政策落实的过程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建议。这些生育支持政策出台后,将会对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少子化和低生育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调研发现,部分人对国家生育政策有一定的误解,把优化生育政策简单地理解为“三孩政策”,实际上优化生育政策关注的重点是“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对这一轮生育政策调整效果的评价不是生了多少“三孩”,我们最关注的是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建立,生育支持能否覆盖所有出生的孩子,能否覆盖所有的生育家庭,能否覆盖有生育意愿的年轻群体,他们在平衡个人职业发展和家庭育儿这方面的矛盾时,有没有解决他们突出的问题。

我们希望全社会,各级政府的注意力能够聚焦到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上。相关部门在制定、出台新政策的时候,能够把“家庭优先”“生育友好”作为优先考虑项,能够给予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支持。我也希望通过这次全国两会,进行生育支持政策倡导,促进调研成果转化,能够通过媒体的报道宣传以及委员的意见建议有效传达出来。

中国网:您如何理解“建好”和“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有哪些意见建议?

贺丹:非常荣幸作为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委员,从人口发展角度提供意见咨询。我认为,我们的公共服务政策,包括实施的文化项目,都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也是人口研究最关注的问题。我们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文化的主体是人民,公园的主人是人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国家文化公园的前期规划建设也特别提出来,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里面就包含优秀的传统家庭文化,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敬老孝亲,这些好的文化要传承下来,在国家文化公园传播的价值理念里要摆在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让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交流互融互通。同时,我也建议把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文化价值理念放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养生保健,重视健康生活方式,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工作,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自我保健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在我们中医体系里都有重要总结,很尊重自然规律。这跟当前健康中国建设倡导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在参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体验游玩过程中,要倡导和宣传这些健康理念。

中国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您如何理解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跟“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有何内在联系?

贺丹:中国式现代化第一特征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人口规模巨大,不管当前人口怎么变动,14亿级的人口规模总量是摆在那儿的,尽管以后可能会逐步下降,但是10亿级的人口规模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情。

此外,我们的国土面积非常大,有不同的民族特色,不同的区域文化。也面临着人口分布不均匀,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推进共同富裕,也要发挥各自的自主精神,传承和弘扬我们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形成14亿人的磅礴的力量,合力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中国长期健康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国家文化公园覆盖区域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从人口角度看,当前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贺丹:人口是文化传承传播的一个载体,所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把人口考虑进去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所有的价值观念的传递和传承,都是需要有人,以人的存在为前提。中国人口规模巨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状况也不一样。比如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农耕社会的时候,人口都是沿水而居,水系发达地区是人口聚集的主要地区,也是分析人口分布的一个最重要因素。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的发展,水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不像原来那么大了,所以我们看到,中国人原来传统的聚集区,现在人口稀疏化了,人口减少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还有更多的人聚集在东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了。这些变化可能是我们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传承文化、寻根历史的时候,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人口变化会不会成为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

贺丹:我觉得人口负增长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因为它主要的驱动力量是老龄化和少子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人活得越来越长了,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了,少生优生成为普遍的流行观念,人口负增长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要时刻关注人口变动情况,让人口总量结构不要变化太快,否则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中很多政策来不及调整,很多制度还不太适应人口变化。我们主要的价值目标就是避免人口大幅波动,缓慢地变化对社会资源配置,公共服务政策制定是有利的。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的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性的因素是政策制度和人的能动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人口负增长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不大。更不要担心人口负增长,人口数量不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消费能力、消费方式、消费能级提升才是,我们对旅游服务,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这个是最重要的。

中国网: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如何发挥人口资源优势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贺丹:我觉得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长远的,它比政策制度的影响范围更广。文化的影响上是在百年千年的尺度上来影响本国和周边国家的。我也非常高兴地看到,现在各个层面对我们文化价值的尊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越来越关注了。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它的辐射力,它的影响力,是春风化雨的,是润物无声的,而且传播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广。所以我也希望在总结梳理人口文化、家庭文化等方面能够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能够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整体的精神气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美好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观。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简介

2021年2月9日,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领导和协调下,内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专家组,分别对接服务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充分发挥咨询、评议、研究和传播作用。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将创新工作方式,搭建沟通桥梁,凝聚专家智慧,为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贡献专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