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承精神文脉 推动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建设

——专家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言献策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记者 鲁元珍时间:2022-12-31 20:15:4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要求。近日,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召开研讨会,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领域的专家纷纷针对当前的难点堵点,为未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言献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韩子勇认为,这些特征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都得到充分体现。黄河、长江、大运河、长城、长征沿线区域人口众多,国土空间辽阔,要发挥、调动、推进人民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重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因地制宜,实现人民共享,人民共有。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重要原则,不能搞保护式破坏、生产式破坏,要和自然的承载力相匹配、相契合、相共生。

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同样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未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长城沿线大部分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建好用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助力走一条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推动长城区域的经济发展。要以长城主体展示区为核心,联动长城周边可看可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在长城观光旅游产品基础上开发长城研学旅行、红色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旅游演艺、节日活动等产品,将文化内容融入产品体系中,打造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长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要做好长城景区体系的提档升级,建设一批古城古镇型、特色乡村型、养生度假型、联动型的文旅融合区,以此带动长城沿线不发达地区走一条共同致富的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席建超认为,国家文化公园是文物和文化保护事业中的闪亮明珠,当前,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一些问题,如部门性保护为主,缺少全社会的参与,碎片化的保护和文化整体展示、精神的总体传承之间存在矛盾等。对此,席建超指出,要充分认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总体政策导向,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集中打造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要在治理、运营、多元化主体参与方面进行管理提升,在传统文物文化资源属性的基础上更强调文物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属性。要有序推进配套的国家文化公园的工程落地,包括研究挖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数字化在线工程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所长田林指出了在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如缺乏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动态监控,缺乏指导建设行为的建设导则,缺乏国家文化公园的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等。在如何用好国家文化公园问题上,田林指出,要创造性地探索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方式和方法,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大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探索国家文化公园管理的新模式,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探索专业人才系统化培养的方式,加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原主任朱兵认为,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规划、机制、功能、法治等方面仍然与“建好用好”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关键在于保护好、传承好、展示好、融合好四个方面,包括做好文化和旅游、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以及教育的融合。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主任戴学锋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是要突出“人”,体现人的文化。要从原住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叙事上避免仅仅有宏大的叙事,避免只有历史文化而缺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文化。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马卫防指出,要破解国家文化公园堵点难点,如文化如何展示、价值如何挖掘、如何传播推广等;做好国家文化公园数据库的建设,倡导全民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共识、共建、共享。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曹兵武指出,国家文化公园的公园属性要求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共识,考虑公众的需要和前瞻性,更应强调将服务融入国家各方面、各层面的发展需求,通过加强管理保持公园的可持续性。在国际上,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家形象的标志,成为国际间文明交流、文化对话的媒介和平台。

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熊澄宇从传播的角度分析指出,国家文化公园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对与世界文化双向交流互动和互鉴有重要意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分享了破解瓶颈、进一步推动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的观点,他指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是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打造中华文化重点标志,但调研中发现,由于相关的文件对重大文化资源的内涵标准和数量没有明确的规定,各地项目众多,增加了审批难度。因此,要尽快明确界定文化资源的内涵标准和数量,出台技术规范,尽快健全省部合作、部门联动、共商共建的协调机制。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目前国家公园建设激励机制还存在局限性,要探索建立长期战略性政府投资基金,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拓宽资源渠道,鼓励探索基金和专项债券的联动模式,提倡设立省级层面的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撬动更多社会主体和社会资金的进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中心总规划师宁志中表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守正方面,要始终坚守中国文化的立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创新方面,要创新发展理念,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巩固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要创新建设机制,高标准建设主体功能区,高质量实施基础工程,发挥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里的引领作用。要创新推动措施,充分考虑地域的广泛性、文化的多样性、资源的差异性,强化政策的系统性、区域的协同性;要创新利用模式,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创新主题展示形态,不断探索体现地区特色、类型特色、项目特色的利用机制;还要创新传承方式,将国家文化公园作为竖标识、展形象的集中承载,讲好中国故事。

对于如何完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建议,根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确立各个文化公园保护传承利用的协调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国家层面推动制定出台国家文化公园条例,明确国家文化公园的设立标准,设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公众参与平台。探索创新发挥中国制度特色和优势的文化遗产地治理模式,科学制定国家文化公园的清单策略,深化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研究和保护研究。通过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塑造中国文化的整体形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公园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