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性修缮助力长城保护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王珏时间:2022-09-14 14:25:00

现象

近年来,北京依托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将长城保护工作重心由一般性保护工程向研究性修缮项目转变。与以往修缮过程中各专业技术人员作业相对分离不同,研究性修缮从工程启动便形成协同模式:以考古挖掘为开端,多学科研究为手段,数字化跟踪记录为保障,考古、设计、勘察、施工等人员在前期研究与勘察、设计方案制定、施工执行、成果整理等各环节协同配合,形成全专业全周期的合作,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点评

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中国人心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长城保护越发受到重视。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明确了长城保护传承利用相关工作原则、目标、内容及管理要求,为长城的后续修缮提供了指引。

长城是古建筑与古遗址两种遗存形态并存、以古遗址遗存形态为主的文化遗产。以往,长城保护多是“哪里损坏修哪里”,注重抢救性保护。2020年,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在北京箭扣长城脚下挂牌成立,旨在通过总结箭扣长城保护的实践经验,为长城保护提供借鉴。2021年,北京选取延庆大庄科长城和怀柔箭扣长城为试点,开展研究性修缮项目。长城保护修缮进入了科学保护修缮阶段,更加注重抢救性保护与研究性保护、预防性保护并重,开启了长城修复保护新篇章。

箭扣长城修缮工作的一大亮点,是引入了考古环节,坚持修缮、考古、研究并重。这为科学编制保护方案提供了全面、系统、科学的依据。比如,修缮过程中发掘出的石雷、石弹有100多枚,所有出土文物均进行了登记、拍照,由怀柔区博物馆收存,鉴定文物价值,决定处理方式。“慢慢修长城,边修边研究”,北京长城保护在修缮中逐步探索新模式,形成大量可推广的经验。

技术的发展,为长城保护注入了新的力量。一方面,技术助力长城保护修复更加科学精准。比如在箭扣长城的修缮过程中,考古工作者运用数字化技术、智能传感器等监测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改变了以往人工巡视的监测方式。另一方面,数字化成为长城保护的鲜明特点。比如,拍摄长城纪录片、开发相关小程序等,让更多人了解长城和长城修缮背后的故事。

当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其中,以有序推进长城文物考古工作、实施长城重大修缮保护项目等为内容的保护传承工程是重要内容。期待有更多的创新实践和探索,不断推进长城的高质量保护;也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和普通公众加入,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长城保护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