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明之美看东方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卢龙篇 最是家乡长城美

来源:秦皇岛新闻网作者:记者 马卫庆 周磊 王鸽 刘双喜时间:2022-07-24 19:00:00

1月10日,入冬后的北方农村寒意弥漫,河北省卢龙县刘家口村的长城保护员朱志国裹紧了身上的棉衣,骑电动车出了村口,沿着631省道一路向北。公路一侧是高高的山坡,山岭上,长城石墙时隐时现。

大约10分钟后,刘家口长城过水关楼便在眼前了,古老水关在冬日干涸的河道上安静矗立,这一座河北境内保存最好的长城过水关楼,是老朱最重要的巡护点之一。

刘家口两侧山势平缓,河流从山谷穿过,地形十分利于筑楼屯兵。因此,早在明洪武初年,规制高大的过水关楼就被兴建在了这里。

如今,立于河道之上的刘家口水关历经600多年沧桑,雄风不减,它身边的公路笔直、宽敞,车来车往。人们行至于此,仿佛来到了现代与历史的交汇处,往往会停下车,久久地张望古关,思绪激荡。这一处精华景观,便是卢龙长城魅力的缩影。

卢龙境内现存22.3公里明长城,自东向西依次有重峪口、桃林口、刘家口3个重要关口。这一以石砌长城为主的段落依山傍水,既有岁月沉淀的雄浑古朴,又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伴,在国家公园建设的推动下,正在一步步绽放最美的姿态。

石城雄浑融入美景

卢龙是千年古县,明清时期,更成为拱卫京师的永平府府治所在地,史称“京东第一府”。因此,卢龙县域内的长城也有着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卢龙境内的长城始建于明初1373年,《永平府志》记载,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春天,明太祖朱元璋令大将徐达率领1.5万多人来到秦皇岛境内,继续修建了永平、界岭等32关,而其中3个重要关口就属于今天的长城卢龙段。

卢龙境内现存22.3公里明长城中,重峪口、桃林口、刘家口3关自西向东排列,其间有敌楼86座,保存较好的有30座,还有24座遗留残墙,32座只剩瓦砾。

这些分布于野外的长城段落,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状态。即便是随岁月沉淀、破损的部分,也在周围山水的映衬下呈现出既古朴沧桑又壮丽雄浑的姿态,别有一番韵味。

卢龙长城沿线共经过燕河营镇的白家房、上兴隆庄、下兴隆庄、重峪口、亮马山、梧桐峪6个行政村和刘家营乡的桃林口、水峪、鹿尾山、桑园、东风、刘家口、下庄7个行政村,沿线村庄与长城相伴,一辈辈村民都对长城十分熟悉。

“长城修建的方式很多,砖、石和夯土都是修筑的材料,咱这里石砌长城比较多,时间一久,很多地方只剩碎石,爬着有点难度,可一登上来,景色说不出的美啊。”刘家营乡水峪村村民王宝林当过十多年长城保护员,现在依然习惯有空就上来看一看,也热衷于研究当地长城方面的知识。

1月10日上午,他站在水峪村北侧的一段长城敌楼上,一眼望去视野开阔,青龙河被环抱在山坳里,结冰的河面像光洁的镜子,秀美的风光令人沉醉。

长城修建多就地取材,卢龙境内山岭上多石,于是此段长城的石墙多于砖墙,“家乡的长城有它自己的特点,再加上当时作为军事重镇的永平府留下了不少相关记载,看着这长城,像在见证那些历史,这就是咱卢龙长城资源的独特之处吧。”王宝林说。

岁月沉淀丰富遗存

跟上山来欣赏长城风景的王宝林不同,刘家口村保护员朱志国每次走进长城,都绷紧了一根弦。

“祖祖辈辈生活在长城脚下,特别有感情。现在咱进了专门的长城保护队伍,更要守好它啊。”1月10日中午,朱志国把电动车停在了刘家口水关下,仰望高大城楼,仔细观察起它的状态。

“这里以前是一条小路,只能走人,车过不来,国家给道路修好了,骑车方便,咱巡护的次数更多了。”朱志国说,面前的砖砌结构关楼形状方正敦厚,跨越在河道上,下部一个宽阔的拱门洞用于过水,既有形态之美又兼具实用功能,体现着设计修建者的智慧。

正值冬季,河道内只有浅浅的冰层,仍令人不禁想象河水于城下奔流时的壮观。

“1979年雨季,河水暴涨,大水从水门上的小窗‘哗哗’地过,连那样的考验都经住了。”老朱说,“这水关原本和两边山上的长城连着,打我有印象起,连接的城墙就没见过了,但水关还在,原本是二层建筑,比眼前的还高大。听老辈讲,古代打起仗来,这里囤的兵和存的粮食,可以守100天呢。”

据记载,刘家口关属于卢龙境内少见的砖石结构长城,城楼长10米、宽9米、高12米,水洞高6.36米,关门内侧有石匾,书“刘家口关”,楼里还曾有一块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上面镌刻着包括名将戚继光到此视察的记录。经年累月后,依旧耸立着的古关,印证着卢龙长城的雄风。

而在卢龙境内,留存下的长城文化还比比皆是。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燕河营镇城柏庄村西,距离重峪口关9公里的红山北坡,发现了一处采石场遗址。后经考古调查分析,断定为明代修建长城时所开设的采石场,被命名为“卢龙红山长城采石场遗址”。

这一处遗址是全省罕见的长城采石场,各种遗存反映了当时采石操作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艺方法,对明长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卢龙长城沿线大量筑城纪事碑、文字刻石、文字砖,还有石炮、铁炮、雷石弹丸、箭镞等城防武器的发现,都极具文物科考价值。其中的陷马陶阱,在以往各时期的资料中均无记载,属首次发现,为长城兵器种类填补了一项实物空白。

保护中焕发新生机

“咱刘家口关,是很少能保存这么好的过水关楼,我们一说起来,都特骄傲。”作为土生土长的刘家口人,自打两年前当上保护员,朱志国对长城的认识越来越多,也更加爱惜家乡的长城资源。

卢龙的长城保护员每人巡护长城范围大约有七八公里,由于山地段落较多,是个十分辛苦的任务,“全走一遍要4个多小时,一个星期要来几遍。”老朱说,“很多年前,还听说有放羊、挖蝎子的人破坏长城。这几年,咱有专门的保护队伍,也加紧宣传,大伙儿都知道长城的珍贵,破坏情况基本不再有,现在孩子们都知道不能拿长城上的一砖一石,大伙儿就是想守护好咱家这片长城啊。”

近年来,卢龙的长城保护和合理开发步伐渐渐加快,对长城遗址进行抢险加固和合理发掘的工作,更是越来越踏实有序。

2016年,卢龙佛儿峪长城保护性修复工程正式开展,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完成了总长4公里的佛儿峪长城整体修缮,对佛儿峪一、四、六号敌楼及周边长城墙体进行了排险、补砌、勾缝,并清理了敌楼周围及顶部杂草。

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21年,卢龙又完成了县城内永平府城墙西城门及西门瓮城、西水门修缮工程,其中包含补配条石基础、补砌青砖、清理顶部及墙体杂草树木等多项内容。

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出台,卢龙开始全面开展古城、长城资源保护和利用,即将实施刘家口关城12号敌台、14号敌台和永平府城墙西城墙抢险加固工程以及刘家口关城的修缮等保护工程。

“佛儿峪长城离我们村不远,完工后咱特地去看,那段长城修复得特别好。”王宝林说,去年10月底,他还看到一支长城保护工程队伍登上了自己的水峪村附近长城,查看城砖,拍照记录。

“听说是要维修了,到时候,咱家门口的长城一定有最美的样子,也能带起十里八乡发展的精气神儿呢。”王宝林盼望着家乡的长城早日焕发出崭新的勃勃生机。而随着向国家公园建设的迈进,这些变化正真切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