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漫说黄崖关长城

来源:天津日报作者:时间:2022-07-19 17:42:51

蓟州古长城坐落在蓟州城区北28公里的北部山区,东起赤霞峪,与河北遵化市马兰关相连;西至黄土梁,与北京平谷区的将军关连接,全长41公里,是中国古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蓟州长城以雄关险隘著称,战台烟墩、古寨营盘一应俱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蓟州长城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其后的唐、宋、辽时期,长城的修筑规模较小。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更无修缮长城的必要。明朝灭元之后,元朝势力并未肃清,加之明末后金在东北兴起,所以明朝极为重视北部边防。明成化十二年(1476)至明亡的近二百年间,持续进行长城增修工程,建造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边墙、墩台、烽燧火池、寨堡、黄崖关城。尤其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8)镇守蓟州时,为加强和稳固北方防务,对黄崖关长城重新设计、包砖大修,修建了长城沿线独一无二的八卦城等建筑。

黄崖关城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关隘,联结长城内外的要塞,亦是蓟州境内唯一的一座关城。对于“黄崖关”名称的来历,因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当夕阳照在山崖上,岩石会反射出万道金光,故得名。黄崖关城由正关、水关、东西稍城和墩台组成。

关于黄崖关长城的重要战略地位,据清康熙《蓟州志》:“黄崖关边墙九十三里,东起拦马峪,西至松棚顶,楼台四十五座,墩台八座,边储屯粮地三顷四十九亩七分。”黄崖关山势陡峭雄伟,布防严密,军事防御设施齐备,战略储备充足,我们由此可看出黄崖关长城对于明代蓟镇防御体系的重要程度,亦可窥见当时战争的频次与规模,以及激烈程度。

清朝统一之后,长城基本失去军事防御意义。清二百余年间,除修复了位于黄崖关城西部的提调公署,以及重要建筑之外,未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筑。民国年间,政府对长城的保护重视不够,依然未对长城加以修缮。上述导致的结果就是长城建筑长期受风雨侵蚀,缺乏保护,空心敌楼等负重有限,倒塌毁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对长城的修缮及保护,相继颁布多项保护长城的法令,责成当地政府对长城分段负责加以保护。1984年,天津市政府决定修复黄崖关长城,并于次年成立蓟县长城风景区管理所。蓟州长城保护修缮工程遵循了考古与修缮相结合的原则。首先修复了太平寨段城墙等建筑;其次修复了黄崖正关城台等,并在提调公署基础上建成我国第一座长城博物馆;再次修复了黄崖关城、牌楼等建筑,恢复了关城里的八卦街,新建了百将墨迹碑林和百家墨迹碑林,在太平寨竖立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石雕像。

据《重修蓟县长城碑记》所载,自1984年10月至1987年9月,共“修复边墙三千零二十五米,敌台二十座,黄崖关城一座,建成长城碑林和长城博物馆”。无论从修复长度,还是从修复规模等方面来看,黄崖关长城修复工程都堪称中国长城修复工程史上的创举。

作为我国第一座长城博物馆,黄崖关长城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分为三类:其一是古代兵器,如枪、刀、矛、箭等各种冷兵器和铁炮、石炮、瓷蒺藜等火器。包括戚继光生前用过的,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的战刀,以及其他罕见古兵器实物等;其二是反映戍边将士生活的文物;其三是明清两代有关黄崖关修城、修墙、修庙等碑刻,蓟州长城的历史沿革资料等。

黄崖关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4A级景区,有“黄崖夕照”“二龙戏珠”“云海烟波”三大奇观,具有雄、险、秀、古等特色;修复后的黄崖关长城,建成诸多颇具规模和浓郁人文特色的文化景观,重显其厚重文化底蕴及古朴雄姿。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地位。我们应从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深入挖掘黄崖关长城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传承文化基因,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彰显蓟北雄关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