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秦皇岛日报作者:张重厚时间:2022-06-28 12:56:29
近年来,“金边长城”这个名字在喜爱长城游的登山客之中悄悄火了起来。那么,“金边长城”在哪里?“金边”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其背后又可能反映出哪些含义?让我们跟随长城保护员蔡文龙的脚步,一起走进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的“金边长城”。
长城保护员蔡文龙所负责的花厂峪至义院口段长城比较特殊。从地图上来看,这段长城起自花厂峪村河东岸,止于义院口村河西岸,刚好位于石河上游的两条支流之间。这两条河流中间,有数座高山,不易于军队通行,可以说是天然的屏障,在这里修建长城,能有效阻挡敌军的进攻。然而蔡文龙所在的驻操营镇拿子峪村,正处在两河与群山之间最重要的地段——平坦的山谷。
《临榆县志》中是这样描述的:“宽十余丈而路坦,易人马通行……南接花场峪,北联义院口,形势较为要害……”
原本易守难攻的地势之中,突然出现这么一个宽阔平坦的山谷,稍有不慎便会成为这段长城中最薄弱的关口。
同时,拿子峪村长城还有一个“旱门”。据蔡文龙介绍,他所保护的这一段长城,在义院口村和拿子峪村各有一个“水门”,是供河道泄洪之用。而“旱门”,只有拿子峪村才有,是供人员通行的。这座“旱门”很小,仅能一人进出,是海港区段长城为数不多的进出关通道之一。
既是两山之间的平坦山谷,又是进出关的通道,拿子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为了加强防守力量,拿子峪段的长城在修建时可以说是不惜血本。
在长城外侧,一座山上竟然建有三座砖砌的烽火台,分别在谷底、山顶和另一侧的山腰处,这样的密度在海港区境内的长城中实属罕见。此外,拿子峪村的敌楼比其他地方的敌楼要稍大一些,窗口数量多,最大的是山谷底主路旁的那一座,据说是一座三层的敌楼。
海港区境内的长城城墙,大多以碎石块打底,先用碎石垒出一个相对平坦的“底座”,随后再于其上砌砖墙,碎石和青砖的高度比例有时甚至能达到1比1。与之相比,拿子峪村的长城可谓“壕无人性”了:用切割整齐的巨大长方体条石作为地基,再在上面整齐地垒上青砖,建筑成本直线上升,当然,与碎石地基相比,条石地基的稳定性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拿子峪村这段城墙最为人称道的,还要数那条“金边”。所谓“金边”,就是在长城的墙体靠上位置镶嵌的黄色条石。由于与青砖的颜色差异鲜明,远远看去就像是为长城装点上了一道“金边”。关于这条“金边”的作用,可谓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单纯为了美观,有人说是为了在陡峭的山壁上“找平”。若是为了“美观”,那么就应该追求“金边”形状的统一性,而不会像我们看到的这样有的“金边”呈一条直线,有的呈阶梯向上,有的横向呈断开向上的状态。若是为了“找平”过分了,条石地基已经有了“找平”的效果,何须再次找平?
笔者认为,长城保护员蔡文龙的猜测更为合理。他说,在农村,砖墙修得太高,就容易出现变形、开裂甚至倒塌的风险。这时候,建房者往往会在墙的顶部加一层钢筋起到加固的作用,有效防止砖墙变形,称为“墙筋”。蔡文龙分析,拿子峪段长城的城墙全部用青砖砌成,而且很高,这就造成墙体容易变形,因此必须用长方形条石作为“墙筋”,对长城进行加固。
如今,从义院口沿山而上,途经修复后的顶尖楼,拿子峪村“金边长城”,敌楼上有瓦房的“媳妇楼”,再到花场峪村下山,这条保存相对完好的“原生态长城”攀爬路线已经被诸多“驴友”所熟知。我们也期待它能为沿线的村庄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