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长城在北疆

来源:人民网作者:汤龙时间:2022-01-04 17:09:25

数九寒冬,锥子山长城,夕阳把残垣断壁拉长,遍地衰草,显得愈发旷远肃杀。

从明初大将军徐达奉命筑造长城,到戚继光增设敌台,再到韩斌督建虎山长城,200多年的时间,辽东镇长城从这里一路绵亘向东900多公里,直抵鸭绿江畔。

锥子山长城(2021年4月27日)。人民网 汤龙 摄

辽宁长城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战国时。《辽东志》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它见证了一代代中国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团结一致、拼搏进取的历史足迹。

团结·自强

众所周知,长城的最基本功用便是御敌人于国门之外,但后来历代对长城兴建时,已经将团结、自强的民族精神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融入其中。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20世纪30年代东北沦陷后,这首《长城谣》唱出了国仇家恨和同仇敌忾。

长城,不仅是一道屏障,更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当故土沦陷的时候,成千上万的辽宁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奋起反抗,用血肉筑城了一道新的长城。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东北的抗日武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有统计显示,从1932年至1940年,包括东北抗日联军、抗日义勇军在内的东北抗日武装共出击154761次,平均每天出击52次。鼎盛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共组建成11个军、3万余人,活动范围遍及东南满、吉东、北满70余县的广大地区。

1950年10月,明代长城的东起点虎山长城向南18公里,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浴血奋战,再一次用血肉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本溪县兰台村民兵自发组织担架队,时刻准备支援前线。辽宁省档案馆供图

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辽宁成为全国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前线,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抗美援朝战场大后方的角色。1950年9月至1951年10月,辽宁共生产军需食品2877万公斤;有1705人为确保铁路运输线畅通而牺牲,其中辽宁籍英烈就有250位;辽宁人民共捐献旧币3408亿元,折合能够购买战斗机235架,超过了原计划一多半。

无论是砖石垒起的长城,还是血肉筑成的长城,面对外侮,我们从来没有屈服过。

勇气·力量

长城,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勇气和力量。当这样的特质遇到辽宁这片热土时,便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1951年,第一枚金属国徽挂上天安门城楼。图片来源:国资委网站

第一炉钢水、第一枚国徽、第一台卧式镗床、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导弹潜艇、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辆大功率内燃机车、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艘航母……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辽宁创造出了许许多多标志性的“第一”。从“一五”时期开始,辽宁就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建设的装备制造业科研和生产基地,因其种类齐全、规模之大、贡献之多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人民创造了一个个工业奇迹,建立起了共和国第一批工业设备,迅速恢复生产,并以自己的产品、技术支援共和国的建设。

辽宁不仅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基地,而且调出大批生产资料和产品,派出数十万科技人员和职工,帮助兄弟省市发展经济、新建企业,在兄弟省市创造的许多个新中国“第一”里,同样有辽宁的一份贡献。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振兴发展新时代,辽宁始终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无论是“蛟龙”探海,还是“祝融”飞天,举目可见熠熠生辉的“辽宁制造”。在过去的5年里,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在辽宁布局。国产首艘航母、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

不管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时,还是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时,面对困境,我们从来没气馁过。

奉献·勤劳

辽宁不仅是盛产“大国重器”的“共和国装备部”,也是锻造英雄模范人物的“大熔炉”。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孟泰、雷锋,到今天的罗阳、郭明义、援鄂医疗队,红色基因一脉相承。

2012年11月24日,中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歼—15成功降落在辽宁舰上。第二天,辽宁舰胜利返航。在一片欢庆中,歼—15的研制现场总指挥、航空工业集团沈飞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却因积劳成疾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

在辽宁舰上工作时的罗阳。沈飞供图

罗阳曾说:“我们最大的追求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国的先进战机能够早日装备部队,使我国的国防工业能够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罗阳和他的团队从接到舰载机任务那天起,为了让中国的战机早日翱翔蓝天,每天工作接近20个小时。“飞鲨”歼—15,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从设计画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

前不久在援疆一线去世的杨泽辉医生,在2020年初,曾是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成员。跟他一样,当初辽宁派出的十一批援鄂医疗队员,次次紧急集结,一呼百应。面对困难、危险,没人犹豫、没人退缩。请愿书上密密麻麻的“红手印”,就是他们无声的誓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英模辈出,涉及领域广,社会影响大,足以让我们引以为豪。辽宁之所以会在不同时期产生如此多的英模,是因为他们始终奉献在与党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追求中,奋斗在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事业里。

70余年里,这些英模在无形中又构筑了一道精神长城,牢不可摧、影响深远。

前不久,在辽宁省丹东市举办的首届长城文化发展论坛上,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共同发布了“弘扬长城文化 共铸文明脊梁”倡议书,弘扬传承长城文化开启了新征程。

2023年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将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人们在游览长城时不仅会感受到铁马秋风,还会看到北疆风景,更会在斑驳的城墙上寻找到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