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官网作者:董耀会时间:2021-11-05 14:22:15
谈起长城防御体系时,人们经常提到的是游牧军队的进攻和侵扰,很少谈及农耕政权的向北扩张。
战国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过多次兼并战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霸的局面。随着人口规模的增长,以及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农耕经济形成了一个完整、成熟的体系,游牧民族也从粗放的农业类型转变为游牧经济类型。随着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两种经济类型同时向外扩张,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
战国时期北方的秦、赵、燕等诸侯国在进行变法之后,社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此时,农耕政权有较为完备的国家政治组织和法令制度,形成对游牧势力的绝对优势,便大规模地向北进军,争夺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相比之下,游牧部落则处于“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的状态,既不具备作为争夺政权必需的政治组织,也无凝聚各部落的统一文化。
然而,在北方诸侯国完成集权化的政治、军事变革后,在与中原农耕政权对抗过程中,游牧部落也由分散部落转变为较大的部落联盟,逐渐强大的游牧势力与农耕民族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冲突。
从蒙古高原到中亚、西亚,曾是游牧民族主要的活动区域。当农耕经济发展延伸到游牧经济的活动区域时,便受到游牧部族的反抗。其中,包括东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以及分布在黄土高原或黄河上游地区的游牧民族。
为应对来自游牧民族的侵扰,疆域与游牧民族接壤的诸侯国纷纷采取相关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修筑长城便是其中的措施之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火不断,由于游牧民族的力量整合尚未完成,此时游牧势力并没有趁机对中原构成多大的威胁。秦始皇时期,著名将领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一举占领河套,《过秦论》描述为“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为应对农耕政权开疆扩土带来的压力,在匈奴的武力征伐之下,最终以游牧社会的政治组织形式获得统一并快速走向强大,标志性事件是匈奴头曼单于被儿子射杀之后,匈奴打败了东胡。后来,随着骑马民族的武力不断壮大,进而彻底转型为游牧社会。强大的匈奴又给农耕政权以压力,“白登之围”后,汉朝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林幹在《匈奴史》中指出:“汉初的和亲政策是消极的政策、变相的纳贡,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的妥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