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为什么长城区域干旱和半干旱环境非常脆弱?

来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作者:董耀会时间:2021-11-05 12:01:21

长城多修建于东经70度至东经135度、北纬41度至42度之间,这一区域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到300毫米,蒸发量却极大,一般是当地降水量的一倍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长城沿线的长白山、大兴安岭、阴山、太行山等一系列高山,皆为东北—西南走向,这些山脉阻挡了夏季暖湿东南季风向内陆流动,使其西北部降水大幅度减少。

降水量与地形地貌有着很大关系,中国地貌的轮廓西高东低,由三个阶梯构成:第一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为4500米,由雪峰、山脉等组成。第二阶梯由高山、高原、盆地等组成,海拔为1000米—2000米。第三阶梯为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一线,海拔为500米—1000米。长城大都修建在高原、山地地貌到平原地貌的过渡地带,主要位于第二、第三阶梯。郭德政、杨姝影在《中国北方长城的生态学考察》中提出,这一地域又恰恰是“以棕壤、黄壤、黄棕壤为主的农田土向高原草甸土、风沙土为主的荒漠土壤转变的过渡地区”

长城地区的自然地带属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邻界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光照充足、降水稀少、气象灾害较多,如大风、沙暴、干热风等气象灾害,造成了风蚀、沙漠化使土壤低薄,不适于农耕经济发展。《关于新石器时代革命》一文中提出,气候恶化而日益干旱,导致人们“为着获得食物和水,这些吃草者不得不积聚到日益缩减的水泉和绿洲的周围”。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甘肃西北部、内蒙古及辽宁地区由原始农业向半农半牧经济方式转变。

气候变化也造成农业区域的移动,公元前1500年前,气候开始转向寒冷和干旱,很多生活在今内蒙古长城地区的古人群,开始向南和向东迁徙。直到公元前4世纪即战国时,中国大地上才完成农耕与游牧经济类型的分离。

长城沿线的游牧民族生活环境恶劣,绿洲便成为农牧双方政权争夺的首要目标。一方面,游牧政权控制了绿洲,以其为基地,养精蓄锐伺机向中原农耕地区出兵。另一方面,中原王朝政权则通过修建长城,控制绿洲等方式,抵御北方草原地区政权的威胁,并逐渐将绿洲打造成中原王朝向北开拓和发展的基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