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官网作者:董耀会时间:2021-11-05 12:01:21
长城沿线往往是农牧交错的地区,人们在这个区域的生存和发展活动,在被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满志敏在《全球环境变化视角下环境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提出,长城所在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本身就很脆弱,人类在该地区的农耕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土地沙漠化的程度。
农耕和游牧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在农牧交错的长城地带,畜牧业对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要好于农业,但畜养的牲畜数量过大时,也会对草原环境的造成破坏。
从历史上来看,长城地区基本上处在农耕政权和游牧政权的交替控制之下,这种交替控制往往是通过战争手段来实现。战争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长城地区的生态环境平衡。
在长城地区,戍守长城的一方往往通过砍树烧荒等方式破坏敌方生存环境,提高自身防御能力。据《皇明九边考·榆林镇·经略考》记载,明初“筑东胜等城,屯兵戍守。正统间,失东胜城,退守黄河、套中膏腴之地,令民屯种,以省边粮。厥后易守河之役为巡河,易巡河之役为哨探。然犹打水烧荒而兵势不绝,故势家犹得耕牧,而各自为守。后此役渐废,至成化七年,虏遂入套抢掠,然犹不敢住牧。”
目前来看,关于战争对长城地区环境早餐影响问题的研究并不多,对战争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后果也缺乏定量的科学认识。按照破坏程度的大小,我们可将战争对长城地区环境的影响分为环境退化和环境毁坏两种情况。被破坏的大量地表植被,只要控制在生态恢复可承受的一定限度内,还可进行人为修复或自行恢复的,可列为环境退化;很难恢复或没有环境再造可能性的,可列为环境毁坏。
当然,古代战争消耗更多的是人力、财政资源,基本上达不到“环境毁坏”的程度。即便是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也属于易恢复性破坏,一般来说不会对生态环境系统构成深层的、大规模的、系统性的负面影响,经过一段时间,也可以恢复到战前状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