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古代为什么持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建和使用长城?

来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官网作者:董耀会时间:2021-03-01 09:00:00

《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要求国家文化公园要“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如何体现代表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首先需要认识中国古代为什么持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建和使用长城。

万里长城从东到西,横跨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长城修建和使用长达两千多年,对保护农耕地区、调整农耕与游牧社会经济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御的长城及后代防御内乱的长城与农牧冲突无关。

古代王朝大多重视长城的修筑和利用,并在农牧交错地区构建农耕与游牧之间的秩序,这是巩固王朝统治的需要,也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这个区域内外人们和平生存的需要。历代王朝修建的长城,大多在其边疆地区,被君王当作维持王朝统治的生命线。修建长城的地方,也大多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虽是今人赋予长城的现代意义,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从古到今,始终有两大特点,一是人口众多,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两个特点在长城地区有着深刻的反映,依托农耕或游牧两种生产方式生活的不同民族始终有着深远的联系。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既是一个共同体的概念,也是国家民族的概念。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更加地强调这个共同体意识,弘扬长城文化就是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多元”指的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各民族所具有并保持的个性和特色,包括各民族在地域、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和表现形式上的特殊性。“一体”指的是各民族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同化,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共同体。

如果没有长城,中国难以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长城,生活在长城地区的族群可能无法融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长期以来,长城内外多元的民族文化在通过碰撞和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在其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体现在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3个最基本的问题,分别为:生死存亡、构建文明秩序、文明传承和发展。长城存在的价值,与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三大基本问题息息相关。

生死存亡是人类文明始终面临的第一个基本问题,不能解决生死存亡,一切也将无从谈起。利益有大小之分,有轻重之别。不论是长远利益、全局利益还是潜在利益,努力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是所有利益主体的诉求。但是与生死存亡相比,任何利益都处于次要位置。长城从产生之初,到冷兵器时期其使用功能的结束,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都是生存问题。

顺应规律,构建文明秩序是人类文明始终面临的第二个基本问题。人类有合作发展、寻求双赢或多赢的愿望,但也有一些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互相残杀。在适宜人类生活的环境中,人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建立起各种法规制度,构建起有目的地进行文明发展的社会秩序。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任何政权都需要一个起码的秩序。历代统治政权通过修建长城,对农牧秩序进行控制和维系,实现长城区域的社会稳定。

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始终面临的第三大基本问题。人类是有思想、有文化的物种,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讲这种民族自豪感不言而喻。文明发展史的规律和经验证明,形成文明需要一定质量的继承。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文明社会的形成,是一个连续性的政治程序过程。长城的存在,一定程度为中华文明史的发扬光大提供了保障。

在古代社会,长城为构建起相对和谐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保障,修建长城对于保护以农耕政权为代表的中原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长城的保障,中华文明存续的时间和文明传承的质量,都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呈现着人类对于和平的追求,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

作为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存在客观上调整了农耕和游牧冲突,减少了双方发生战争的次数,在那个时代相对较好地解决了不同文明冲突下的矛盾。但总体来说,长城内外的不同民族减少了冲突,游牧民族在长城的外面游牧,农耕民族在长城的里面耕种,双方通过长城成千上万的关口进行茶马互市贸易。

作者:董耀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