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遗产 > 

北京红螺寺

来源:中国旅游报作者:刚星莎时间:2020-11-10 10:19:26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距北京市区55公里,景区总面积800公顷,是国家4A级旅游区。红螺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它背倚红螺山,南照红螺湖,山环水绕,林木丰茂,古树参天。红螺寺处于红螺山山前千亩苍翠的古松林之中,形成一幅“碧波藏古刹”的优美画卷。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末年,为高僧佛图澄所建。佛图澄是西域人,少年时出家学道,能背诵经文数百万言,善解文义,虽然没有读汉地儒学史书,而与诸位学者高士辩论质疑,全能符合理义,没有人能难倒他。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来到洛阳时,他已79岁。他本来想在洛阳建寺弘法,但此时正逢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于是便隐居山林草野之地,以观世态的变化。后来佛图澄来到襄国(今邢台市),投奔石勒,辅助石勒称帝,建立赵国,史称后赵。石勒登位后对佛图澄十分崇敬,有事必先问佛图澄。石勒死后,石虎废除其子石弘,自称天王,对佛图澄更加敬奉。公元338年佛图澄跟随后赵石勒、石虎北征来到渔阳城(现怀柔地区),发现红螺山山形上部如舞动双翅的大鹏金翅鸟,下有佛祖成道时“触地印”瑞像,此山暗契圣教,瑞显佛仪,恰合他感梦之境,于是在此创建寺庙,起名“大明寺”。

  红螺寺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护国资福禅寺”,因红螺仙女的传说,俗称“红螺寺”。相传,玉皇大帝的两位公主结伴下凡,来到一座大山前,这里山水相依、古木参天,万绿中掩映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寺院。幽雅肃穆的寺院中不时传来“笃笃笃”的木鱼声,还有朗朗诵经声,不是仙境却胜过仙境,深深打动了这两位公主。两位公主在此长久生活下去的念头油然而生,她们幻化成一对斗大的红螺,生活在寺前的湖水中。白天,她们化作人身,与寺中的僧人一道礼佛诵经;夜晚,两位公主又化作红螺放出万道红光,将寺院和山麓照得通红。她们还运用神力,暗中保护寺庙和当地百姓。从此,这里风调雨顺、林茂粮丰,百姓们无不感激红螺仙子的恩德。后来,玉皇大帝把她们召回天宫。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红螺仙子,便把寺庙北面的山称为红螺山,寺庙南面的湖称为红螺湖,进而寺庙也被叫作“红螺寺”了。

  红螺寺有着近1800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是中国北方佛教的发祥地,在佛教界有着重要地位。自红螺寺建成起,历代皇家都与红螺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仅举几例。

  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看重红螺寺。唐太宗李世民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征伐与怀柔并用政策,这是自汉代以来首次将“以战为主”改为“和战并用”的政策。唐太宗贞观年间,设立了北京的怀柔县,在古代汉语中,“怀”是来的意思,“柔”是安抚的意思。《中庸》讲:“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唐太宗命名怀柔县名,也反映了他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上实行“怀柔政策”。这也是北京怀柔区名的由来。在李世民的恩允下,北方少数民族靺鞨族8000多人,内迁到怀柔桃谷山定居。为安抚在此的少数民族,唐皇朝拨款,将红螺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希望借助佛教安定人心,促进民族和谐、天下统一。

  二是金世宗看重红螺寺。金世宗完颜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金睿宗完颜宗辅之子,金朝第五位皇帝,1161年到1189年在位,在金朝中期占有相当重要地位。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颜亮征讨南宋时,命完颜雍为东京(今辽宁辽阳)留守,完颜雍借机在东京自立为帝,这时完颜亮正在长江两岸与南宋作战,消息传来军中发生叛乱,完颜亮被杀,完颜雍入主京城(今北京)成为金朝第五位皇帝,即金世宗。完颜雍的母亲深信佛教,皈依佛觉大禅师,后入寺为尼。完颜雍也深信佛教,他写过一首关于佛教的词《减字木兰花·赐元悟玉禅师》:

  但能了净,万法因缘何足问。

  日月无为,十二时中更不疑。

  常须自在,识取从来无挂碍。

  佛佛心心,佛若休心也是尘。

  在金代,红螺寺是京城内大圣安寺的下院,而大圣安寺是皇家的家庙,地点在今天西城区的南横街。金世宗完颜雍在金大定二年(1162年),将大圣安寺住持,也就是他母亲所尊奉的佛法大师佛觉禅师,派往红螺寺做住持。佛觉禅师在红螺寺讲佛多年,法席盛大。

  三是元代皇家看重红螺寺。在成吉思汗时期,为保护红螺寺,立有“榜示碑”,并安放于寺庙山门墙上。“榜示碑”写道:“红螺山大明寺,系自来祝延圣寿”“不得于本寺非理行立搔扰”“寺林木并地土产业,东至孩儿坟,南至红螺镇,西至乾涧口,北至红螺被。并常住地四至内应有田土、园果、树木,亦仰诸人不得侵占、砍伐。如有违犯之人,即仰就便申告。”这里概述了红螺寺是为皇室祈寿祈福的地方,各色人等不得对本寺非理骚扰,并确定了寺庙的界限和土地树木等,不得侵占、砍伐。现在这块碑还立在红螺寺中。

  在元代,红螺寺同金代一样,也是大圣安寺的下院,大圣安寺也同金代一样是皇家的家庙。元代的云山禅师是主持大圣安寺的高僧,经常受到皇帝的召见和请教,云山大师当时还领有荣禄大夫大司空的官衔。在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皇上恩准云山大师归老红螺寺。云山大师用皇上所赐金银珍宝,又向社会募集部分银两,再次修缮了红螺寺,并在红螺寺种下一片竹林,这是北京最早从南方引进的竹林,至今仍长在红螺寺内,枝叶繁茂,有近700年历史。

  四是明代皇家看重红螺寺。明正统年间,皇帝英宗朱祁镇来寺降香,看到佛顶放光后,认为是护国赐福的祥瑞之像,龙颜大悦,特亲笔赐“护国资福禅寺”的寺名,现此名仍刻于红螺寺山门上。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英宗的大姐顺德长公主大婚,皇室为成婚大礼大修佛事, 出资重修了红螺寺。

  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于天启五年(1626年)赐红螺寺一口“天启大铜钟”, 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现存放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内。这口大钟为皇帝御赐,名为“天启大铜钟”,高为171.6厘米,口径为103.6厘米,重约一吨,青铜材质,双龙钮,莲瓣罩顶中,底边有八卦方位图形。钟表布满整部金刚经及诵经仪轨、诵经功德,二十药叉、四大天王、五果六通阿罗汉、菩萨、诸佛名号等文字。大钟共铸造阳文6406字,补刻明熹宗朱由校敕赐钟铭及造钟人太监王体乾官职姓名共双勾阳字89字,另内腔壁中部有铸钟工匠4人姓名,阳铸10字,共6505字,均为楷书,字体清晰流畅,布局规整严谨。红螺寺的这口钟,其铸造技术高超,字体、纹饰、图案等线条细腻流畅,钟壁曲线适度,壁厚设计科学,音色纯正浑厚。大钟整体一次浇铸完成,表里没有任何补铸痕迹,铸造工艺水平之高,即使以现代技术和装备,也是很不容易达到的,是明代铸造的大器中的精品。此钟现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五是清代皇家看重红螺寺。清朝从一入关就重视红螺寺。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年龄还小,摄政王多尔衮当政,他专门朝拜红螺寺并铸了一口钟,上铸铭文:“保大清江山永固”。他还亲笔题匾《大光明藏》并挂于大雄宝殿,现已遗失。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康熙帝圣驾红螺寺降香,在寺前当年元代云山大师种的竹林西侧的山亭中设御座赏竹。据《怀柔县志》记载:康熙看到这片翠绿的竹林倍感新奇,即令身边的官员清点竹子的数量为613株,临走前叮嘱寺内的僧人和当地的官员要对竹林善加保护,以便他常来观赏,后来人们就称这片竹林为“御竹林”。后怀柔知县吴景果写诗《竹下作》:“……六百一十有三杆,特令中官记其数……”反映了康熙皇帝赏竹时的情景。

  清嘉庆年间为了保护红螺寺庙产,在大雄宝殿前设立了“四至石碑”,碑文中明确红螺寺八个方向的范围界限。此碑现仍立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前。

  清末慈禧太后也曾朝拜过红螺寺,对红螺寺神奇的“竹林”“古银杏”和大殿后的“藤缠松”景观赞不绝口。在寺南的青龙山观看寺庙全景时,发现红螺寺群山环抱、藏风聚气、祥云笼罩,是一处风水宝地。慈禧太后希望香火旺盛的红螺寺能保佑大清江山,重赏了红螺寺,写了“福”“寿”两个大字,挂于寺院东跨院的客堂,回宫后不久又差人送来了“四扇玉屏风”“九曲莲花灯”两件重宝,玉屏风摆在了客厅里,莲花灯挂于大雄宝殿内正中的释迦牟尼像前。

  中国佛教共分八宗,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历史上净土宗出了13位祖师,其中第12代彻悟(号际醒)大师和第13代印光大师,都曾在红螺寺讲经说法。清代际醒(梦东)大师主持红螺寺,创建红螺净土道场。光绪年间,印光僧人来红螺寺修学净土法门,后去普陀创建净土道场,所以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

  红螺寺曾一度衰败,被易为学校,寺庙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于1972年被拆毁,集中存放在殿内的大量文物、法器、佛经等尽数丢失,文物保护区大部分建筑也因年久失修而破旧不堪。红螺寺景区从1990年开始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逐步修缮了殿堂、罗汉园、观音寺等,开辟了旅游线路,不断增加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现在,红螺寺占地百亩,分五处庭院,房244间。中院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为轴心,设有东西四所配殿,千手观音殿、伽蓝殿、际醒祖师殿、印光祖师殿和诵经房数间等。

  红螺寺有“红螺三绝”:一是“御竹林”,有近700年历史,四季常青、长势茂盛,有竹约百万株,成为红螺寺一大盛景。 二是“雌雄银杏”,大雄宝殿前有雌雄两棵古银杏树,树龄在1100年以上,树高30多米,整个树的围度达到7米之多,虽逾千年但生机不减。每年春天雄树开满淡黄色的小花,秋天不见果实,而雌树每年春天不见花开,秋天却果实累累,人们觉得它们像天作一双、珠联璧合的夫妻,所以也称他们为“夫妻树”。三是“紫藤寄松”,在大雄宝殿后三圣殿前的院落西侧,有一棵平顶松,松高约6米,枝分九杈,伸向四面八方,两棵碗口粗的藤萝又如龙盘玉柱一样爬满了整个枝头,松藤并茂形成了一把天然的巨伞,遮阴面积近300平方米。俗话说:“藤缠松,松难生”,而红螺寺中的松藤却和睦相处了800多年,藤不离松,松不辞藤,相亲如初。

  红螺寺有历史、有风光,有底蕴、有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