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沿线省份 > 

线上游丝路 “云”中探龟兹

来源:新疆文旅之声作者:时间:2020-11-03 11:11:12

 6月22日,新华网、新疆龟兹研究院、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文旅局、拜城县文旅局、新和县文旅局联合推出“云上丝路·穿越天山廊道 走进神秘龟兹”大型网络直播活动,精选了阿克苏地区6处具有代表性的龟兹文化遗产向公众呈现。

龟兹,古丝绸之路重镇,大部位于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境内。此次直播活动以丝绸之路历史地理学视角,从古龟兹地区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和长城资源等遗址中选取6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地进行讲解呈现。其中,拜城县境内两处(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遗址、克孜尔石窟),库车市境内三处(苏巴石佛寺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库木吐喇石窟),新和县境内一处(通古斯巴西城址)。

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位于拜城县黑英山乡玉开都维村喀拉塔格山麓的博孜克日格沟口,刻于东汉桓帝永寿四年(158)。“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地处天山南麓控扼南北疆的天堑隘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沟口雄关耸峙,流水湍急,自沟口翻越天山达坂可到达北疆伊犁等地,是著名的“乌孙古道”。自两汉到民国,均在此地设关置守。石刻记述了东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带领中原工匠孟伯山等6人与当地各族人民在此地共同凿岩筑亭、修建关城的历史。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克孜尔乡东南约7千米木扎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断崖上,开凿于公园3—9世纪,是西域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最全、影响广泛的石窟寺遗存。克孜尔石窟现存洞窟349个,壁画近1万平方米。其独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画风格印证了丝绸之路上多种美术风格在这里交汇融合,并创造形成龟兹绘画独特风格特征的历史进程。在克孜尔石窟洞窟内外,曾发现多种文字题记和文书,是龟兹地区历史上出现过多种宗教与文化交流活动的有力佐证。

苏巴什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县城东北23千米处的库车河(铜厂河)东西两岸的山前台地上。约始建于魏晋,鼎盛于隋唐,是西域地区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遗址。遗址以佛塔为中心,四周建有庙宇、洞窟、殿堂、僧房等建筑物,总面积20万平方米。这里出土的汉、南北朝、唐代钱币,铜、铁、陶、木器,壁画、泥塑佛像、丝织品等极具历史价值,见证了丝绸之路古龟兹地区发生的多种文化和商贸交流。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库车县城西北12千米,盐水沟的戈壁平台上,处于汉代出玉门关西行通往占龟兹、疏勒及天山北麓乌孙的交通要道,是目前中国新疆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极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烽燧。始建于汉代。烽燧是我国古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烽烽相传、燧燧相接,通达数千里。克孜尔尕哈烽燧与其所属的新疆烽燧群在维护丝绸之路交通畅达、保障国家统一和各地稳定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库木吐喇千佛洞位于库车县西南,石窟约始凿于4世纪。库木吐喇石窟残存的洞窟中丹青斑驳的壁画构建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描绘着岁月变迁。洞窟按用途可分为佛堂、讲堂、僧房和影窟等,近50个洞窟保存了壁画或壁画痕迹。这座石窟群由多民族共同缔造和经营,风格多样、交相辉映,见证了多民族交流融合历史事实。东西方文化艺术在这里荟萃交融,结出多元文化艺术硕果。

通古斯巴西城址位于新和县伯格托格拉克乡,城址是唐安西大都护府治下的军屯中心遗址,是古代龟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军事性城址之一,它对研究古龟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以及唐代安西大都护府府址和唐代经营西域的情况有重要作用。从通古斯巴西城址中依稀可见其当年辉煌。始建年代为距今1700年左右的西晋时期,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它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是龟兹地区屯田、屯兵和拱卫龟兹的军事要地。从近年考古工作来看,它是一座高等级中心城镇,众多古城、古堡、烽燧遗址拱卫周边。出土文物表明,这里多种文化汇聚交融,不同民族共同聚居、守望家园。

近90分钟直播中,6处文物遗址点主讲人声情并茂、生动讲述,最大化展现文化遗产历史渊源、风貌特征,网友跟随镜头,多角度、全方位感受龟兹文化遗产所蕴藏动人心魄的魅力。据统计,当日有160多万网友通过“新华云”直播平台在线领略龟兹文化遗产风貌,一窥古丝绸之路昔日繁华。

新疆龟兹研究院院长徐永明表示:“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龟兹遗存文物遗址众多,这次直播是丝绸之路历史上跨区域、跨文化遗产类型直播的首次尝试,目的是更好地弘扬龟兹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优秀中华文明,为‘一带一路’新疆核心区建设提供独有的文化支撑和历史记忆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