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作者:时间:2020-11-03 11:00:04
在《辞海》中,关于长城的解释词条中是这样表述的,它“始建于秦,盛于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号称万里长城。”
2007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的明代长城遗址被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代长城遗址。根据近年来国内专家的考证发现:大通明长城是围绕着西宁卫而修筑的防御体系,被人们称为是“青海的八达岭长城”。
大通明长城遗址现存50245米。东起大通与互助土族自治县交界的阎王边,西止大通与湟中县的交界处。从老爷山过北川河,再从小石山至拱北岭,这一段的长城不仅集中了众多的敌楼、关城、营城、卫所、烽火台,而且还巧妙地与巍峨险峻的自然山体结合成了一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据清代苏铣纂修的《西宁志》等史料记载,大通县境内的明长城是隆庆六年修筑的。在此期间,西宁近境经常受到游牧于青海湖地区的蒙古俺答汗部属丙兔、火落赤、永邵卜等部落的威胁而修建的。明万历二十三年,西宁卫的军民齐心合力英勇作战取得了南川、西川两大战役的胜利。从此,游牧于青海湖地区的蒙古部落军事势力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对西宁卫构成威胁。次年,西宁近境长城的修筑工程全部完成。
经过了几百年血与火的洗礼,风雨的冲蚀,大通明长城依然巍峨屹立在高山之上。虽然“西暗门”“水洞榨”险要的关隘已不复存在,但是,以它们的名称而产生的地名:“暗门滩”“水洞浪”,用一种新的形式告诉人们长城关隘的险要。近年来,大通县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明长城遗址做全面的考察,制订详细的保护规划,拟将大通明长城建设成一个明长城遗址公园,最终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