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沿线省份 > 

甘肃:景泰土长城

来源:中国甘肃网作者:段好贤时间:2020-11-03 10:28:23

南怀瑾说过:“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读史和悟道,竟为南先生一言以蔽之。

  史海茫茫知晓无多,故不敢妄言;从来奢望悟道一番,愚拙而未可谈。“三千年读史”,勉力行之;“九万里悟道”,油耗就比血压高了。不妨先来个三百里,比如说回个景泰,充其量也就是悠悠转转,走走看看。

  景泰其实是个贫瘠的小地方,景点也粗犷,恢宏有余精致不足。媪围古城,汉明长城,永泰古城,黄河石林……“土得掉渣渣”,是一大共性特征,限于气候和地理条件,“土”的气质可以说与生俱来,本地人眼中,也就是些半截儿土墙墙,一个烂圈圈,一道深沟沟而已……

  其实,这“半截”、“一个”、“一道”,凸显的是稀有, “烂”“深”则突兀的是历史!

  单说那半截儿高的土墙墙——长城。一提到长城,很多人脑海闪现的是八达岭、山海关的砖砌长城。其实比例最大的还是土长城。

  老家出门往北二里地,有一道土堎。那是横亘在家和外婆家之间的一道高大的土埂。年幼时常常随母亲去娃娃水外奶奶家,中途休息,站在那埂上,总觉得那是旧社会哪个大地主家的院墙,咋就那么长——东西望不到尽头。母亲说那叫边墙,但啥时候筑的和谁家的边墙,母亲也说不上,只说她很小很小的时候就一直有。母亲没有读过书,对我的问题回答不了,年与时驰,现在终于能体会到母亲当时的为难,也许这就是老母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吧。幸有博学的子范先生告诉我:那是长城。于是,就记住了秦始皇、孟姜女、汉石砌长城,明土长城,鞑子,长城内外……只是这些犹如一个个英语单词,根本连不成顺畅的句子。

  后来,也就知道了那土埂是古代中原王朝的院墙,只有中国才有那恢宏霸道的院墙。院墙的北边就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放羊和马牛骆驼等牲口的地方;南面,有我的一亩三分地儿。

  景泰广袤贫瘠,但在历史上不乏过客:匈奴、吐蕃、西夏、瓦剌……争夺与拉锯,杀伐与融合,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当地民风的彪悍。

  水沟湿地后面的山脊上,有三四百米汉代石砌长城,和明长城叠加一体。其余的长城,就是向黄河索桥和河西走廊延伸的土长城了。和索桥古渡、媪围古城、芦阳古城、永泰龟城、红水古城、锁罕堡、宽沟城、镇虏堡,远山荒野的烽燧……都曾是布满历史天空中的熠熠生辉的星星。

  教科书会告诉你长城的作用是挡住了那些穿着羊皮,蹬着革靴,骑着骏马挥着弯刀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告诉你是长城挡住了骑兵,那些善骑射的家伙根本就爬不上墙头……然而长城高也就不过6至8米,且依山势而筑,在河流和山谷处往往豁断,要说完全挡住游牧民族的骑兵,那还真是困难。

  我倒觉得,长城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挡住中原王朝的子民,让关内的人不往长城以北跑,管控和禁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贸易,杜绝一切铁、粮、盐、药、棉等生活必需品、生产资料和战略物资流入塞外。

  千百年来,随着民族的融合、疆域的扩延与固定,冷兵器时代的远去,长城已经完全丧失了它的军事意义和价值。但在今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和凝聚力的号召。绵延在荒野中的土长城也受到空前保护,残破的古城和绵延的长城边多可见立碑保护。如今的长城边和芦阳城残垣下都可以见到县文物保护部门立的碑,政府对文物的高度重视和保护举动,让当地老百姓也有了保护的自觉。

  如今,土长城似乎没有记忆中的那般高大了,荒郊野外,那道长长的“土埂”是那么低矮。

  但,拂去历史的尘沙,明亮了劲风中倔强的芨芨草,闪烁了回荡在河西走廊悠扬的驼铃声,低矮的土长城已矗立为我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