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籍文献 > 

历代长城今犹在

来源:内蒙古日报作者:段清波时间:2020-11-03 11:46:09

  长城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军防体系最复杂、规模最庞大和影响最深远的文化遗产,历代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长城历经战国(齐、楚、燕、赵、魏、秦、中山、鲁)、秦、汉、南北朝(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西夏、辽、金、明、清等朝代2000多年的修建,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

  内蒙古是全国长城分布最重要的省区之一,调查总长度7570公里,包括战国(赵燕、秦)、秦、西汉、东汉、北魏、北宋、西夏、金、明等11个历史时期,分布于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

  多数时代的长城并不是一次修建的,在同一时代的不同阶段,因防御主方向不同而建造的长城路线也会有所偏差,即使是同一时代,也存在先后修建多条长城的现象。长城也不是简单的一道墙体,随着战争方式、武器种类的变化和差异,其修建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开始是片段的墙体,后来逐渐演变成连绵不断的、人工修筑的、以土石砖为墙体的连续性墙体;再到后来尤其是明代,长城最后演变成为由烽火台、墙壕、营堡、交通供给线等组成的,点、线、面纵深立体的军事防御体系。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开始修建的长城并非是连续性的高墙,除秦国以外均未发现墙顶有覆瓦的现象,修建的目的既出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防范,例如魏长城、赵南长城、燕南长城,也为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例如燕北长城、赵北长城。公元前4世纪前后,齐国、中山国、燕国、赵国、魏国、秦国等也分别在其境内修建了长城。列国中,齐长城修建于公元前408年,而秦昭王长城修建于公元前272年。其中,魏长城有三道,赵国在其南北界均修建了长城,燕长城亦有两道。

  后来修筑的长城是集墙体、壕、天险、障、道路、后勤等为一体的立体性防御体系。为了解除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以及保障中原地区的安全,秦国“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汉高祖刘邦下令修缮秦昭王所建长城,与匈奴于“故塞”为界;汉武帝时,数次北击匈奴使其退居漠北,同时修建汉内外长城;自元狩年间起,修筑了从今甘肃省永登县至酒泉的河西长城;公元前111年至前110年,长城从酒泉向西延至玉门关;公元前104至前101年,不仅从玉门关向西增筑烽燧至今新疆罗布泊,而且随后还在长城沿线增筑了许多亭障、列城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政权为了防止柔然南下均修建了长城,其中北魏长城有两段。隋朝曾七次修建长城。

  唐宋时期长城的修建几乎停滞。辽、金时期在今内蒙古草原修建了界壕以防蒙古人南下,其中金界壕在大定、明昌年间(1161年—1195年)的大规模修建,分布在今内蒙古、黑龙江境内。

  明长城的修建经过了两个阶段,前期(1368年—1447年)主要是进行小规模的修缮,添加若干防御设施;1449年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开始大规模地修建长城。1471年修建了今宁夏至陕西北部的长城;1560年又造宣府、大同镇边墙千余里,同时建造了大量的烽堠;1568年,戚继光重修了东起山海关西到居庸关的蓟镇长城,并且设计修建了空心敌台。此外,明朝还兴建了由甘肃省景泰县向南再折向西北,直抵嘉峪关的长城;永乐至成化年间还数次修建了辽东长城,对现有长城也屡次修缮或部分增筑。

  清代于崇德三年(1638年)至康熙二十六年(1697年)间,在长达59年的时间里,陆续修建的一道北起法特哈(今吉林舒兰县西)、东至凤凰城(今辽宁凤城)、西至山海关的 “人字形”特殊防御工事。该工事的建筑方法为掘土为壕,壕内引水,以壕内之土堆为堤,堤上植柳并以绳结之,故称之为柳条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