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城史话 > 

乌鞘岭长城:岭上烽台思汉月

来源: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作者:时间:2020-10-29 11:26:08

  这一座山,海拔3500多米。站在山顶环顾四周,着眼处一山连着一山,山山相连,无边无际。向西跨过金强河谷马牙雪山宛若眼前,北面有大名鼎鼎的雷公山高耸入云,南面毛毛山群峰绵延、云雾缭绕,东望古浪峡危岩壁立,关隘天成。将目光投向更远处,这些山的尽头还是淡淡的山影,再远处,天山相接,一片苍茫。

  这就是千里河西走廊东端的门户、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乌鞘岭。

  乌鞘岭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是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分界线,也是东亚季风到达的最西端,其南面是黄土丘陵广布的陇中高原,北面则是祁连山与腾格里沙漠、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等相扼而成的河西走廊。

  “地扼东西孔道,势控河西咽喉”说的就是乌鞘岭的地理位置之特殊。清代人有诗云“一峰红日一峰雪,半岭黄昏半岭明”,尽言乌鞘岭的气候多变。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都视翻越乌鞘岭“难于上青天”,然而,这里却是西去的必经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西天取经,都是翻越了这个被人誉为“河西走廊门户”的重要关口。山上年均气温在零下2.2摄氏度左右,气候变化无常、环境极为恶劣。史书中很早就有“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记述。

  乌鞘岭东望陇东,西驱河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有“得乌鞘岭者得河西”之说,若要割据河西走廊,必先守好乌鞘岭。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而姑臧城(今甘肃武威)就是前凉、后凉和北凉的都城,乌鞘岭(时称“洪池岭”)防卫地位十分重要。376年,前秦苻坚派军西征前凉时,曾一度被阻截于此。

  乌鞘岭地势险要,在金庸著作《书剑恩仇录》中,就有“乌鞘岭口拼鬼侠,赤套渡口扼官军”的章回,曾这样描写乌鞘岭的险要:“一边高山,一边尽是峭壁,山谷深不见底”。

  因为险要,乌鞘岭自然也在汉、明两代修筑长城防御工事时被充分利用。始筑于汉元狩三年(前120年)的汉长城为夯土板筑,经千年的风雨侵蚀,多已成土埂,沿长城有多处烽燧,多倒塌,现仅存一座。此处的明长城则大部分保存较好,筑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墙体也均系夯土板筑。乌鞘岭长城属于万里长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

  传说中乌鞘岭的“斩龙壕”可能就是古代的堑壕、土垄或要塞之类的建筑,有防御敌人及分划疆界的作用。《汉书.匈奴传》记载: “起塞以来,百有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

  汉、明长城在乌鞘岭相会,蜿蜒西去。立于烽燧之下,劲风猎猎,雪线遥望,芨芨草飒飒有声,群群牛羊点缀山间,从这一切的景象中,依稀还能找寻到千年沧桑变迁的影子。细听处,金戈铁马犹在耳边,恍然间,烽火狼烟直冲云霄。汉将辞家开疆拓土,铁骑隆隆踏破天堑关隘,直捣匈奴,乌鞘岭长城就是这历史的见证。长城虽老,气势犹存,残垣断壁中仍窥得见千百年前那段宏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