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阳日报作者:时间:2010-03-10 15:15:00
经过考古专家一年多的调查,中国最早的长城——我省境内的楚长城分布路线已基本显现,这是记者昨日从河南省文物局获悉的。
位于河南境内的楚长城遗存,是2000年发现的,分为西线、北线和东线三部分,整体轮廓呈倒“U”形,横跨南阳市的南召县、方城县,平顶山市的鲁山县、叶县、舞钢市,总长度约800公里。专家、学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一致认为我省境内的楚长城遗存,应是中国最早的长城。
目前已经确定的楚长城墙体30.51公里,被历代破坏而消失的楚长城墙体约25.37公里、山险81.34公里,共计137.22公里。此外,调查和发掘确定了方城县大关口等楚长城关堡2个,以及位于楚长城线上的古城城址3个。通过此次调查,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南阳市方城县、平顶山市叶县等地4处楚长城分布线路。
据文物专家介绍,从目前调查情况看,不同地段的楚长城特点是不一样的。方城县杨楼乡的楚长城特点以绵延几十公里的人工修筑的墙体为主。其它地方的楚长城则是山险和扼守山谷的人工修筑的墙体相结合,共同组成防御线,或是以山险为主,以关堡或城址扼守古道、关口。
南召历史上被称为“北扼汝洛,南控荆襄”的咽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地,为防御北部秦、晋、魏、韩、齐等国的侵略,楚国曾于境内修筑长城。《南召县志》载:楚文王灭申后,即在南召修筑楚王行宫,楚王在此督修长城。后于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1年)楚成王入居申,大规模修筑长城。
南召楚长城遗址呈带状弓形分布于县境西部、北部和东部,沿线存有关隘近10处,城寨140余座,古道11条,口子门1处。南召楚长城大部分为石城墙(干垒石),少数为土城墙。石城通常位于山麓、向阳的南坡或东南、西南坡,面积小、建造容易的地段石城较为密集。南召楚长城的关隘主要有东峡口、云阳关、野牛岭关和金斗关等。
南召县楚长城只是整个楚长城的一部分,但却是线路最长、关城最多、起的作用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部分,集中反映了楚长城的诸项特征,不少寨城具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2000年10月南召县专门设置了以开发保护楚长城为主的县文物管理所,公布周家寨等19处楚长城遗址为南召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南召县成立楚长城研究会。2003年南召县政府对境内周家寨等19处遗址规定为保护范围。2004年南召县成立第一支民间文物保护队,发起义务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动。2005年南召县政府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境内楚长城进行全面勘察,划边定界,并把重点部位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关停采石场,严禁乱砍滥伐。另外,南召县文化部门还专门成立二级机构文管所,组建管护队对楚长城进行保护。
方城县现存有楚长城遗迹约25公里,墙体宽约3至4米,残高0.5至3米不等,大关口、走马岭段、关山和转山段、确大山段等段保存相对较好。沿线曾出土战国铜戈数柄、铜镞数十枚等。
走马岭段遗存位于方城县杨楼乡园艺村,呈东西走向,全长约两公里,横亘于走马岭脊,西起潕水(今称舞水、甘江河)东岸走马岭西端,东至园艺村走马岭自然村北的走马岭,城墙已被拆毁,明显处有250米。
关山、转山段遗存位于走马岭长城遗址东北,为土筑,西起潕水东岸走马岭北龙头山,沿岭脊山势经转山、关山北侧向东南方向延伸,到关山东侧山岭脊后,又沿北侧岭脊东南延展,经确大岭、尖山、东老寨山继续往东延伸。在关山北侧的土筑城垣南侧,有一条顶宽1.7米、底宽12米、深3米的土沟,为筑城时取土所用。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称,通过此次调查,使后世逐渐迷失的中国最早的长城——河南境内的楚长城分布路线及区域再次清晰地展现给世人。通过对部分长城遗址的发掘及试掘,首次以考古发掘的形式将楚长城墙体和关堡的结构及建造程序展现给世人,并用科学发掘出土的遗物断定了楚长城的年代。这在楚长城研究上还是第一次,对于推动楚长城研究乃至楚文化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