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延庆报作者:记者 冯亚玲 滕薇 赵倩女 吴冰时间:2023-07-12 15:32:29
在长城脚下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孜孜以求地追寻,不求回报、不图名利,只为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他们就是长城人。孟宪利就是其中一员。
八达岭长城 司达 摄
孟宪利今年66岁,是土生土长的延庆人,有着40多年集邮和收藏经历,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孟老师。孟老师退休前曾在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延庆分局工作,是延庆第一位中国注册房地产估价师、中国土地估价师,为延庆区土地规划利用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工作之余,他把全部时间都用来收藏和传播长城文化。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集邮和收藏当中,成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员、国家级邮展评审员、北京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
谈起孟老师缘何心系长城,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对长城的热爱源于我的父亲。1961年,我父亲参加了八达岭长城保护和修复工作,受父亲影响,我爱上了长城,这也是我收藏长城题材藏品的缘起。”
从《长城》特种邮票开始,到老照片、老明信片、老幻灯片、老文献等,孟老师收藏藏品近千件。他还曾先后编组过《穿越八达岭关沟古道》《万里长城第一楼》等几部邮集,多次参加过市级邮展、国家级邮展、亚洲国际邮展和世界邮展,并获得金奖和大镀金奖、镀金奖等奖项。2014年,他撰写的《话说八达岭与长城》一书,让更多的人以新的视角深度了解长城。
“各位邮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妫川集邮茶座。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八达岭《长城》特种邮票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向太空的故事。”
孟老师还自办了“妫川集邮茶座”,在小小的茶座里,向人们展示着方寸间的长城历史,让珍贵的藏品“能说话、会讲故事”。
搭载飞船飞向太空《长城》特种邮票
《长城》特种邮票
“长城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的组成部分,2016年8月20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9枚的《长城》特种邮票,同年10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要飞向太空,中国邮票公司申请搭载《长城》特种邮票。这次太空飞行一共搭载了50版《长城》邮票,这是其中的一版。”孟老师手拿这套珍贵的邮票,激动地说道,“《长城》特种邮票入舱时盖了一个‘搭载入舱’邮戳,返回出舱的时候加盖了‘北京航天城’出舱戳。同时,搭载的邮票每版都有搭载编号,这些都是搭载邮票身份的证明。”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奇迹,联合国和世界不少国家发行过以长城为题材的邮品。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的身影自然也多次出现在我国的邮资票品中,特别是八达岭长城。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八达岭长城在邮票中出现了30余次之多,而这套《长城》特种邮票则是经典中的经典。
《长城》特种邮票为九图连票,即:“关山沧海”“蓟辽天堑”“燕赵雄风”“京畿屏障”“三晋重关”“长河飞龙”“高原北望”“大漠关城”“丝路古道”,整套邮票以现存完好的明长城为主线,全方位地展现万里长城的雄姿,将巨幅画卷呈现于方寸之间。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的代表,如巨龙般横卧山巅、威震四方,而北四楼,又是明长城中的经典敌楼,邮票中京畿屏障的主图就是选取了北四楼一处景别。
孟老师手指这套《长城》特种邮票继续说道:“这就是八达岭长城,上面的图案是北四楼,从此后,不但在外交场合、政治场合、公共场合有它的身影,更令我们振奋的是这次搭载活动,八达岭长城北四楼的身影还‘现身’太空。”
提到北四楼,孟老师心潮澎湃:“当我收藏到这版搭载版的《长城》特种邮票时,心情非常激动,同时,我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这个神舟十一号飞船按照比例缩小,做成一个模型,把这版搭载的《长城》特种邮票也按照比例缩小,附着在神舟十一号飞船的模型上,放在八达岭长城景区,游人不但能游览八达岭长城,还能带回去一件珍贵的礼品,还能够起到宣传作用,更能体现八达岭长城的重要地位。”
关沟古道千年遗迹 五贵头
孟宪利在妫川集邮茶座讲述长城故事
八达岭长城承载着荣誉与使命,以特有的方式赴九天、问苍穹。而八达岭外的四十里关沟古道,穿越千年、贯通古今。道道雄关横亘沟谷,巍巍长城于古道两侧雄峙蜿蜒。关沟是太行八陉之一的军都陉,也是太行山和燕山的分界线,记录着民族交往的融合,连接着京城和塞外的边贸。
孟老师手拿一张明信片介绍说:“咱们看这张五贵头明信片,现在的五贵头不是一个完整的文化遗迹。1877年,来自英国的托马斯来到这里,在五贵头拍下了三张珍贵的照片。它的珍贵之处在于,为后人留下了五贵头的原貌和弹琴峡的原貌,这些照片也成了当前珍贵的孤品。”
五贵头、弹琴峡位于关沟古道上的显著位置,在三堡村北,水关长城南。传说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曾借助擅使火器的火氏五兄弟的威力打败了北元残部。燕王做了皇帝之后,又担心火氏五兄弟造反,就把五兄弟以蒙古国细作的罪名杀害了,并把五颗人头悬挂在附近道旁示众,人们遂称此地为“五鬼头”。后为安抚人心,皇帝又封火氏五兄弟为五显财神,并在关沟建了一座“五鬼头财神庙”。后来,人们觉得“鬼”字不好听,便改成了“贵”字,修京张铁路时山洞题名为“五桂头山洞”。几百年来,五贵头的传说在关沟古道流传演变着,不变的是人们对勇敢和正义的追求。
孟老师继续讲道:“说到五贵头,它上面有很多摩崖石刻,石刻上有很多文字。最早的是元代的,还有明代、清代以及民国时期,都在这留下了石刻。这张照片就是五贵头,上面有丰富的石刻,是文化韵味很浓的一个聚集地。”
千百年来,这里不知走过了多少驼队车马、商贾游人和文人墨客,叮当的驼铃声悠扬回响在深山峡谷,曾经的溪水奔流撞击着山石,声音交错留下了弹琴峡的美名。与五贵头遥相呼应的叫魁星阁,痛心的是已毁于日本侵略者之手,而庆幸的是孟老师收藏的老照片,还能让今天的人们领略到魁星阁昔日的风采。
孟老师拿起另一张明信片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魁星阁,这个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在山西大同有一位叫黄大元的人,1864年,他考中状元,因关沟这条路是他当年考取状元的必经之路,为了感恩,他便在此修建了魁星阁。神话中,魁星是掌管文运和功名的,寓意独占鳌头、一举夺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文人墨客和商贾也是往来不断。可想而知,当年这里的香火也是相当旺盛的。”
关沟七十二景风光秀美,古道上的千年遗迹耐人寻味,行一步是历史,踏一脚是遗迹。多元文化艺术在八达岭沿线的五贵头汇聚,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民族气息,彰显了延庆古道交通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如今,延庆区文物部门尽可能地修复古老建筑遗迹,让古迹重现当年的气势与风貌,而在这一过程中,孟宪利老师的珍贵资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老现代激烈碰撞 青龙桥
建设中的“人”字形铁路
在京张铁路还没有通车之前,穿行于关沟古道的都是骆驼队、骡马车和轿子等。1907年,京张铁路第一座隧道“五桂头山洞”建成,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全线通车,火车从五桂头山洞呼啸而过标志着京张运输史上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
如果说京张铁路是中国近代工程史上的杰作,那么它与长城在青龙桥的相遇,就是一次古老与近代科技的碰撞。
著名作家冰心先生曾两度到青龙桥,为青龙桥写了《到青龙桥去》《再到青龙桥去》两篇散文,其中,她的《到青龙桥去》写于1922年,展现了对民国时期那种世态炎凉的感触;《再到青龙桥去》写于1959年,是冰心先生看到新中国、新农村的变化,有感而写。
提起八达岭长城脚下的百年小站青龙桥车站,几乎尽人皆知。这里有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也是京张铁路和京张高铁跨越百年的“握手”之处。车站选址在青龙桥村东约1.5公里的地方,因此取名青龙桥车站。1908年,日本摄影师山本赞七郎前往正在建设中的青龙桥车站,用镜头记录下“人”字形铁路和火车头调头的大转盘施工现场。
孟老师手拿这张珍贵的照片介绍说:“多年来,我一直立志于收集青龙桥火车站的这些老照片、老明信片、老幻灯片,已经收集到的有20多件,其中在我心中,分量最重的就是有詹天佑先生铜像的这张照片。我从一些资料上看到,在他修建京张铁路之前,外国人就说了,中国能修京张铁路的人还没有生出来。后来,我通过收集这张照片,以及其他一些青龙桥的照片了解到,詹天佑先生发明的这个‘人’字形铁路,巧妙地绕过了难题,我心生敬佩,这个‘人’字形铁路的建成,京张铁路的建成,也昭示着我们中华民族在铁路建设上站起来,用事实狠狠打了外国人的脸,给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在孟老师的藏品中,可谓跨越古今,看到的是民族振兴道路上的奋斗史,京张铁路以及如今京张高铁,为长城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青龙桥村和青龙桥车站,詹天佑先生和“人”字形铁路,国内埋深最大的八达岭长城高铁站,这些建设与发展的故事,与长城文化紧密交融,编织出一幅映照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百年变革图。
孟老师对于八达岭长城文化的收藏,有着近乎痴狂的执着,也许他的长城情缘始于父亲当年修缮长城时那双沾满石灰的鞋子,他要通过收藏的方式把长城永久地保留下来;也许他的长城情缘又源于家人的支持,还有很多收藏和传播长城文化上相携相行的追梦人。
孟老师的爱人徐兰凤告诉记者:“每次他收藏这些长城的邮品,我是他的第一个听众,这些年随着他收藏的邮品越来越多,他把这些写成了《话说八达岭与长城》。有一次,浙江绍兴一个叫卢祥耀的老文化人想要这本书,让女儿去买,到处买,买不到。于是,我们就专程去到绍兴,给卢老送去这本书。当我们把这本书交到卢老手中时,他女儿搀着他颤颤巍巍地站起身,第一句话就说:‘老孟,你圆了我一个再游八达岭长城的梦。’后来,卢老告诉我们,拿到书后,他立马就开始阅读,并从书中了解了延庆,了解了八达岭的深厚历史文化,了解了关沟的文化。”卢老还说:“你作为一个集邮爱好者,能够把家乡、把长城,通过这种方式宣传到全国,要给你点赞。”
可以说,孟宪利老师就是一部长城宝典,他的藏品、他的长城故事多得如大海中的珍珠,今天我们只撷取了两三枚,更多的精彩有待于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从孟老师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长城一样的坚韧、执着。这就是长城精神。而有了这种精神,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