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遵循内在机理 推进国家文化公园融合升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秦宗财 高璞真时间:2023-03-13 12:20:00

国家文化公园是为了集中打造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弘扬民族精神而推出的重大文化工程,文旅融合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环节。

推动文旅融合升级的突破点

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的内在机理,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文化意义层”。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巨型文化载体,要发掘和展示中华文化基因,展现文脉赓续和民族精神。建好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意义层”,是建构集体记忆与增强身份认同的根本,是宣传国家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第二层次即“文化产品层”。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巨型载体,需要增强可参观性,从而提升“文化意义层”面向国内外旅游者的展示水平和服务水平。第三层次即“文化产业层”。国家文化公园作为统筹沿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抓手,需要不断延伸其文旅融合的价值链、产业链,从而不断增强其溢出效应。

基于文旅融合的“三个层次”,推动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升级,重点有四个突破。

意义发掘的突破。强化对黄河、长江、大运河、长城、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历史文脉的梳理与国家形象文化基因的提取,以此唤醒旅游者的“集体记忆”,从而增进新时代下其对中华文化和国家形象的价值认同,由此增强其民族身份认同。这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础性任务,为后期的“产品层”和“产业层”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基础上,促进其现代传承与创新。

价值表达的突破。以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为导向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方向是由其价值与功能决定的。一方面是内向价值维度,即面向广大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群体认同、国家认同而形成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是外向价值维度,即面向国际文化交流与对话而形成文化共识(共同价值)表达力。因此,基于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形成的价值向度,应明确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升级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有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升级。

符号产品的突破。强化新时代语境下国家文化公园中华文化意义表达的“符号化”与“产品化”,以特色鲜明、时代化的文创产品为旅游者提供可体验的载体,由此促进国家文化公园内蕴的无形的 “意义”转化为可感知的、可体验的消费产品。

产业体系的突破。强化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品面向市场需求、规模化的“产业层”体系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软实力的有效路径,是持续推动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市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必然选择。

加强不同区域融合协调发展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国家文化公园不同区域的融合发展是否协调,而区域文旅融合的程度则受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同步性的影响。因此,针对国家文化公园区域内的文旅融合升级,既要着力于提升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水平,也应加强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整合要素资源、调整产业规模结构、积极创新技术等途径推动区域文旅产业协调发展。

一是以弘扬精神价值为导向,集贤聚慧,多维发力,充分发掘“意义层”。深入认识、把握和遵循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升级的内在机理,从“意义层”“产品层”“产业层”三个层面,科学把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内容。要积极通过政府搭台、项目支撑、各方参与,形成研究阐释黄河、长江、大运河、长城、长征等中华文化基因与文脉赓续的集体行动机制,用人文精神、民族话语来推进国家文化公园的意义发掘与价值表达,充分激活国家文化公园公共文化空间的育人功能和精神消费功能,为“产品层”“产业层”提供内容和文化支撑。

二是以打造文旅品牌为抓手,强化标识表达力影响力,充分展示“产品层”。目前国家构建了黄河、长江、大运河、长城、长征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已形成国家文化公园整体品牌体系。在此基础上,需要继续推进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品牌体系的实质性建设,不断增强文旅品牌的国际国内传播力,加强国内外游客和群众对品牌的认知与认同。同时,围绕整体品牌的顶层设计,进一步丰富子品牌的设计与建设。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在“千年运河”整体品牌下,分别打造8个省(市)的子品牌,子品牌下再形成子子品牌,以此类推形成品牌伞效应。

三是以承接重大重点项目为支撑,发挥项目的引领作用,以项目聚力多方主体合作。重大重点项目一般体量大、分量重,能够代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方向、做好文旅融合的示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对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作为大运河、长江交汇的重点建设区,以打造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样板”为目标,对优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一体化开发,促进了区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动了政府、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合作。借助重大重点项目体系建设,加快对大运河、长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短期内推进文化资源的基础设施化;中期以文化资源产业化为方向,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空间、消费空间集聚,实现国家文化公园特色文化IP的建立;长期以推进长江、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整合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实施扬子江创意城市群文脉工程,推进文脉赓续,提炼文化基因,建构知识谱系,唤醒文化记忆,丰富创意城市群的文化资本,推进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培育新业态、拓展新空间,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四是增强政策引领的精准性,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深化文旅融合“双效统一”。国家文化公园各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水平不同、融合程度不同,因此各地市政府推出的具体细则、具体办法还应因地制宜、强化精准扶持,主要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及基础设施,紧密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协同,特别是融合国家文化公园区域内共有的生态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做到共保、共建、共享。其次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引进培养,鼓励文旅企业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创新创意拓宽文化和旅游的形式和载体渠道,增强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健全法规条例,鼓励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促进文旅市场的良性循环。四是听取多方声音,加强专业研究,建立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公布的平台,鼓励学者深度研究,产出及时、精准、科学的智库成果。

【本文系沪苏浙皖“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专项课题(19CSJ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