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以少年之声颂民族之脊 将长城文化带到新时代少年面前

来源:中国网作者:张书建时间:2022-09-09 09:35:00

1984年,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时与几位专门研究华盛顿城市建设的专家聊天时,第一次获知国际上有一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交谈中,几位教授说,中国历史悠久,有无数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址和著名的风景胜地,为什么不加入这个公约,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呢?他很快认识到事情的重要性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侯仁之回国后急忙起草了一份提案。提案写好后,他征得了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3位政协委员的联合签名,在1985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被采纳。

1987年,长城、故宫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连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大规模修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不断地保护长城,让它可以更久地矗立,我们不断探索长城,希望懂得它的智慧,理解长城所象征的中华文明,学习长城所承载的中国精神,寻找它留给我们的宝藏,指引我们走向更伟大的未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用更好的方式转化与传播长城遗产价值,是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机会,是我们为之骄傲和前行的使命。

将长城文化带到新时代少年面前

2022年是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35周年,由优酷少儿发起的“小小优酷梦想季蕃尼长城诗会暨蕃尼两周年特别活动”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举办。

35位少年跟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旅研究中心阐释研究员,作为探索、学习、保护长城的少年使者,带上考古草帽,背上探索工具,开始寻找长城的秘密。35位少年接力朗诵,从“秦时明月”到“汉唐孤烟”,在诗歌的带领下穿越时空,领略两千多年的长城文化。少年们唱起《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用稚嫩的声音,守护着古老的长城。

根植民族魂带领当代青少年文化认同

作为八达岭长城官方解说教育项目,八达岭少年使者于2021年启动,在长城内外和八达岭长城官方ota合作平台全网上线,由八达岭文旅集团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旅研究中心共同研发实施,全年开展的长城遗产解说教育活动,让参观者透过长城遗址景观,了解长城遗产背后的文化和价值,提高大家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理解。

在这样的目标下,少年使者从可见的遗址本体中,探索长城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并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探索工具;通过组织定点解说,与讲解员互动帮助探索者更好地理解,同时作为常态化公益解说让更多游人有机会听到,游览长城也能更了解长城;代表探索精神的少年使者木勋章,创造参与者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也是鼓励大家不断探索学习传播长城文化的小动力。

八达岭少年使者项目,在八达岭长城管理处和八达岭文旅集团的支持与保障支撑下,依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文旅研究中心遗产创新阐释与展示课题,不断将遗产阐释研究成果转化为遗产解说教育内容,作为八达岭长城遗产景区官方解说教育项目,让大家走近遗产,更能了解遗产,了解中国。做追逐遗产而行的少年,为遗产做更好的解说,是少年使者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