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让大同长城的魅力为天下识

来源: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作者:时间:2022-03-24 16:07:09

近年来,山西大同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苍茫、古朴、雄峻的风姿,日益让人感受到其独有的壮美气质与文化魅力。特别是2019年7月,国家正式通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长城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正被更充分地释放出来。

而在此前的很长时间里,对大同长城文化魅力的挖掘与展示,对其文旅价值的认知却一直停留在相对较浅的层面。不久前,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卢东亮在为大同市全方位推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谋划大思路时,提出要打好“云冈、恒山、古城、长城”四张王牌。这是对大同长城文旅价值认知的突破性提升,让大同长城从过去的“副牌”晋级为“王牌”,与云冈、恒山、古城并美交辉,为大同市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全面振兴蹚出新路径。

如今,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的加持,让大同长城亦如一条蛰伏许久的巨龙,振势昂然欲飞。近几年,山西省着力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推动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化、品牌化发展。历经多年建设,于去年全面建成通车的长城一号公路,为大同市进一步做好长城保护与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我们应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因为大同有着格外得天独厚的长城文旅资源。大同长城是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丰富,历史悠长,见证了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过程。大同市境内现存赵、汉、北魏、北齐、明各个朝代长城约493千米,明长城军事城堡40座,包括城9座、军堡31座。千余年人间沧桑,大同长城既见证了中原汉民族与塞外少数民族反复争夺的兵戈征伐,也见证了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融演进。大同长城跨越千年,横贯东西,内外相连,遗存遍布各县区;大同长城形态壮美,大同境内的长城,基本上都是黄土夯筑,平地起墙,倚山造台,苍茫雄峻,天地大美;大同地处内外长城之间,沿线烽、燧、关、城、堡、卫、皂等星罗棋布,拥有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大同长城内蕴非凡,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胡服骑射、白登之战、太和改制、隆庆议和,以及平型关大捷等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承载着中国古代军事、民族融合、边贸民俗等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彰显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大同长城保护与利用前路漫漫。漫步大同长城沿线,我们可以看到大同长城坍塌严重,亟待保护,由于大同长城为土筑长城,风吹雨淋,岁月剥蚀,在逐渐塌落,如果保护不力,人畜踩踏,加上开发旅游,会使长城消失得会更快,发展大同长城旅游,首先要考虑怎样协调好保护和利用长城资源的现实问题。此外,尽管近年来大同长城沿线各县区大力发展长城旅游,也形成了一些如李二口、新平堡、守口堡、得胜堡、摩天岭等景点品牌,但作为长城文化公园大景区的发展,还做得远远不够。大同地区分布着城堡、墩台、长墙、烽燧,以及和这些长城文物高度关联的祠庙、衙署、楼阁等,结合着山川、河流、田野,共同组成了一个极为丰富的长城资源宝藏,到大同游览长城游客人数每年都在攀升,但由基础设施差、要素不健全、业态不丰满,所以经济效益有限。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大同长城文旅振兴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大同市长城文旅协会许多专家长年致力于长城保护与发展,并对大同长城文旅发展提出许多建议:开展长城调查,摸清长城家底;完善长城立法,加强长城保护;抓住发展契机,编制长城规划;加强重视程度,完善多方保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意识。在做好长城保护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发展大同长城文旅,如根据每个堡子的资源禀赋适当加以利用,挖掘长城文化,做足长城文章;挖掘长城内涵,延伸长城文化,在大同长城沿线竖立标志牌,介绍当地长城的基本情况、所处位置、著名人物、历史事件等,使长城成为生动的文化符号;规划高品位的大同长城历史博物馆,展示大同长城的自然风貌和文化底蕴;综合资源禀赋,布局项目节点,举办长城摄影展、大同长城低空飞行、房车营地、古长城马拉松、古长城自行车赛、长城步道健步走等活动;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大同长城沿线乡村普遍贫穷落后,要让当地农民在参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受益,立足当地资源认真谋划文化和旅游项目,延长旅游产业链条,进行边塞特色美食开发,开展长城文创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大同长城是古都大同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经济价值、建筑价值、文化价值,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发展长城文旅,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同文旅振兴,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