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籍文献 > 

新疆长城资源概况、线路分布及体系格局初探

来源:名家名作作者: 张华瑞时间:2020-11-06 14:21:41

       新疆的长城资源是中国长城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就开始修建,起着保护边疆和保障古代丝绸之路畅通的双重作用。新疆的长城资源形成了一条以点带线,连接丝绸之路的长城护卫线,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军事枢纽。

  [关键词]长城资源;线路分布;体系格局;历史沿革

  新疆的长城资源是中国长城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唐及其他时代中央政府保障西域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繁荣、保障欧亚丝绸之路大通道通畅、保障国家及边疆安全的重要防卫体系。它以广泛分布的烽火台、戍堡为主要形式,形成了新疆长城资源独有的特点。

  新疆长城资源大多为汉、唐早期遗存,具有极高的价值。但也因为这些遗产大多分布在戈壁、荒漠,受到新疆严酷自然条件的侵袭,加上管理困难,大多处于较危险的境地。加之逐渐发展的城市化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变化,也使遗产的环境遭受考验。

  文献记载和长城资源调查显示,新疆长城主要分为汉晋和唐两个历史时期。新疆长城主要以烽火台和戍堡两种形式为主,分布于全疆40个县,总数为212处,其中烽火台186座、戍堡26座。新疆汉、唐时期长城遗存均以点状形式存在,但又互相关联,形成烽燧线。

  一、历史沿革概述

  公元前59年,汉朝中央政府设西域都护府,开始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此后历代中央政府基本维持着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理。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维护西域地区的社会稳定,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开发,历代中央政府在西域战略要地修筑城池、戍堡、烽火台,驻军屯垦,形成了重要的军事防御系统。这种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城为中心,构建烽火台、关垒、戍堡相结合的军事防御体系,是新疆境内长城资源的主要特征。

  汉代新疆长城是汉北边长城防御体系向西域延伸时修筑的军事设施,当时亦服务于屯田和邮驿。新疆地区由于面积辽阔,防御作用大于开发作用,少见连绵的墙体,多为烽燧线,以烽燧线代替墙体,这是汉代长城建设中的重要特征。新疆地区烽火台位于汉长城最西端,属于汉代河西汉塞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西汉塞包括汉代河西的全部长城,有令居塞、疏勒河长城以及出罗布泊向西的西域长城烽隧线。河西汉塞从修建时间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筑令居一酒泉塞。《史记·大宛列传》“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

  第二阶段: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筑酒泉一玉门塞。“元封元年击姑师,掳楼兰王,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

  第三阶段: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由张掖筑塞至居延泽,和修建休屠城至休屠泽的休屠塞同时进行。《史记·大宛列传》云:“太初三年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本年还修筑了外线长城,“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卢朐,而使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屯其旁”。

  第四阶段: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由敦煌西筑亭隧至盐泽。《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李广利伐大宛之后,“西至盐水,往往有亭”。盐泽即今罗布泊。

  第五阶段: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修建了从盐泽西至渠犁的西域长城烽隧线,这段烽隧线也算是广义的河西汉塞。渠犁在今库尔勒市,孔雀河从其西流过,应为南与且末,西南与精绝接。

  三国时期曹丕创建魏国后,在高昌壁(今吐鲁番市的高昌故城)设戊己校尉,开展屯田驻防,接着又在罗布泊西北的鄯善国海头城(今新疆若羌县东北罗布泊西北岸)设置西域长史,管辖西域各国。曹魏对西域的管理基本沿袭了汉代的模式。

  晋朝承袭曹魏的规章制度统治西域。中央政府仍在高昌壁设置戊己校尉,屯田戍守,在海头城设置西域长史,都护各国。

  唐朝为进一步巩固在西域的统治,加强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之间和都护府与其下各州县的联系,在汉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新疆自然地理特点,在丝绸之路交通沿线及军事要地附近修筑了诸多军镇、戍堡、守捉烽火台等长城资源军事设施,形成了“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以却于强敌”的严密防御体系,大大增强了唐朝在西域的防御能力,巩固了西北边防。唐朝并未像秦、汉时期大规模修筑长城,转而在重要地区“筑高墙以备胡”,以重要城镇为依托屯田、屯牧,以东西交通为联系,在险关要隘重点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