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它在河北蜿蜒近2500公里,穿过9个设区市和雄安新区。保护好、传承好长城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寻访长城脚下的时代密码,感受古关新生的发展脉动。走进张家口,看斑驳城砖如何讲出新故事。
古关见证交融 文旅串珠成链
大境门在清水河畔格外特别——万里长城中,只有它用“门”命名。城墙上“大好河山”四个大字依旧恢宏。站在城楼眺望,游客们举着手机穿梭于城门;远处长城随山势起伏,如苍龙盘踞,气势磅礴。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刘振瑛介绍,历史上,大境门既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也是北方草原茶马古道张库大道的起点,见证着商队往来穿梭,民族交流融合,“这条道就是从张家口大境门出发,到现在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历史上它叫库伦,又向前延伸,延伸到现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恰克图,这条大道就是一条沟通欧亚的大陆桥。”
穿过门洞,明德口街迎面展开。耳边仿佛还能听到茶马互市的驼铃声,眼前文创店铺的霓虹灯已照亮整条街道。张家口正以“保护、修复、开发、利用”的理念,将张家口堡、大境门、张库大道串珠成链,构建“大好河山”文旅新格局。
沿街探访,记者发现,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在一家长城主题文创馆里,百余种商品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店长刘先生边整理货架边说,游客带走的不仅是纪念品,更是文化的传承,“通过这样的一个个小的产品物件,让游客能够更多了解大境门的历史,也希望大家能够爱上大境门,爱上大好河山。”
卫城焕活古今 实景演绎新篇
同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工程的万全右卫城,正上演实景演出《大道回响》。驼铃声中,商队沿着大道缓缓前行,游客与演员穿行古城,跟着历史脚步前行。“跑马、枪战场景太震撼了!”一位游客兴奋地说道。当地市民也说,万全右卫城确实是特别热闹,精彩的演出不仅让卫城“火”了 ,更让整个万全“活”了。
这座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活化石”,通过修缮城墙、建设仿古街区、打造博物馆等七大工程重获新生。眼下,文化演出、非遗文创、特色民宿等如雨后春笋,让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张家口市万全区文旅局副局长张强介绍,万全卫城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经过600多年,城墙保存得特别完好,如果来到这里,可以看到城墙是黄色的一种颜色,被称为“长寿黄”。那么,城里的后期发展也是遵循于两大历史沿革而来,包括演出、体验内容,既能体验到明代的军事,又能体验明清时期的商贸文化。
客流引爆热度 深挖文化续航
卫城单月客流破百万让其一炮而红,那么,接下来,又该如何延续热度呢?当地相关部门和演出团队立足万全的旅游文化资源,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力争将卫城推向全国。演出团队相关负责人张振山说,万全右卫城不只是一座“死”的建筑,它还有“活”的东西在里面,怎么样把“活”的灵魂提炼出来,体现它的文化内涵,除了《张库大道》《大明1625》《烽火1948》,我们还要做两个剧,一个是《大明画卷》,另外,我们一直琢磨心心念念的《走东口》,让《走东口》在张家口、在长城沿线成为新的燃爆点。
万全卫城“活”起来,百姓生活“火”起来。数据显示,万全右卫城规划内的245家商户已入驻185家,创造就业岗位1000多个,不仅丰富了古城内的文旅业态,也带动了全区的餐饮、住宿,累计旅游收入增加1亿多元。一位店铺老板坦言:“经过政府的不断努力、开发,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旺季的时候人挺多的,确实是生意特别好。”摊主大娘更是期待:“盼着卫城越建越好,这就是我们的幸福!”
张家口素有“历代长城博物馆”美誉,境内长城横跨两千年的历史,总长达1804公里。当地长城保护部门介绍,近年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张家口段)建设中,累计投入42亿元启动40个重点保护项目,列入国家、省项目库的10个标志性重大项目已经基本完工。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表示,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如何做好文旅融合,既要让文化好玩,又要让旅游有文化,这是张家口非常重视的一件事儿,张家口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包括万全右卫城景区,把其打造成了新的旅游地标,同时,建设博物馆作为其文化的展示;张家口更是代表河北亮相2024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交流会分享了经验。张家口利用长城文化公园建设的契机,推动长城沿线文旅融合发展,可以说,这在全国做了一个比较好的示范。
如今,这些古老的长城正在变身文旅地标、数字展馆,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