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心里有本长城“账”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记者 骆倩雯 2025-05-07 05:25:00

“岔道的南城墙东南角坍塌了。”“头司城堡的夯土墙心滑落了。”……大雨哗啦啦下个不停,于海宽的电话也响个不断。

2023年的“23·7”特大暴雨袭击北京,延庆的降雨过程持续长达88小时,长城城堡和文物遗迹保护面临着巨大考验。延庆区文物管理所所长于海宽心急如焚。

暴雨后的一周时间里,于海宽几乎每天都在长城一线奔走,察看险情、清理坍塌、组织临时加固。只要听到编号,他就能准确找到长城上的具体点位。连续三四天,于海宽已经接到了十几处坍塌的险情报告,他第一时间统计,为后续修复做准备。好在这些“受伤”点位原来的模样,早已刻在于海宽的心里。

早在2007年,全国开展明长城资源调查,于海宽就此开启了自己的长城保护之路。以前于海宽对长城的印象,全是八达岭景区的模样,雄伟的城墙蜿蜒腾跃于崇山峻岭,完整而连贯。但在踏查过程中他才知道,沿线那些散落的小土堆、石头堆,也是长城的一部分。

长城调查工作,最难的就是路难行。长城都在野外山脊上的无人区,穿山入林,爬坡过坎。“很多地方路是不通的,非常难走。”于海宽回忆,那时户外装备也没有现在齐全,大家带着镰刀,披荆斩棘往大山深处走,路上鞋底被扎透是常有的事儿。到了严寒的冬日,荒郊野岭更难爬,碎裂的石头杂乱地堆着,硌得膝盖和脚生疼。

行进中,还要时刻提防可能会突然出现的野猪、蛇等野生动物。在长城调查中,受伤屡见不鲜。于海宽有位同事,曾在踏查时一脚踩到荆条,带尖的荆条穿过鞋底插进肉里,血流不止。而他自己也多次在踏查长城时磕磕碰碰,受过不少皮外伤。常年爬长城,于海宽腿部半月板磨损严重,现在走起路来都有些不利索。

两年半时间,于海宽带领延庆长城踏查小组的队员,徒步走遍了延庆境内长达179.2公里的明长城,完成了砖石、石、土长城的现场踏勘、资料整理、实地复核等工作,并率先采用GIS技术标注延庆区长城资源分布图,留下了近20小时的长城视频资料。

于海宽心里有了一本长城“账”。哪里的墙体损毁严重,哪里的敌台需要修缮,哪里的城堡需要加固,他一清二楚。长城及其附属文物每一处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于海宽能精准地记住它们的数量和准确位置:473个敌台,86个烽火台,42个城堡,109段墙体,22处砖瓦窑……说起这些,于海宽如数家珍。

根据修缮保护计划,87号敌台在2020年时要进行抢险加固。设计人员勘探后给出的方案是利用钢架支撑,因为敌台上半部分倾斜程度比较严重,墙体又有10多厘米开裂。

于海宽和同事们再次前往87号敌台现场。一路上,于海宽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在长城资源调查时自己看到的87号敌台的模样,“我清楚记得,10多年前它已经是倾斜的,有点像比萨斜塔那样。”

经过现场清理,于海宽拿出资料照片对比,发现果然如他记忆中那般,87号敌台的现状和10多年前并没有太大变化。他又找来结构力学专家做了力学测算,结果显示,虽然墙体开裂,但敌台的重心和结构稳定性没有问题,至少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不会出现坍塌。

“这就像一颗定心丸。”方案马上被修改,不再用钢架支撑,而是本着最小干预原则,保护长城原有风貌,根据现状对87号敌台做好加固、连接和排水工作。

2021年,43岁的于海宽获得了“北京最美文物守护人(长城)”的称号。他和延庆区134名长城保护队员一起,守护着家门口的长城。“长城保护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长城文化的传承和长城精神的弘扬。对长城文化的研究和发掘,能更好地把长城家底展现给大众,让长城精神屹立在世界潮头。”于海宽继续着他的长城保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