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台墩(烽火台)位于古浪西靖山地丘陵地带,西北接西靖镇七墩台村。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独特存在,高月台墩(烽火台)以其显著的“一烽五燧”结构而在武威长城中具有清晰的辨识度。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是古代长城沿线军事防御体系和预警系统,往往与长城并存,有些地方也有独立存在。与常见的单体烽火台不同,高月台墩(烽火台)以主体烽台为主,五座附属燧台“一”字排列呈辐射状分布,形成复合型军事预警体系。
关于烽燧,《史记・周本纪》载:褒姒(bāo sì)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昼日燃辀以望火烟,夜举燧以望火光也。辀,土鲁也。燧,炬火也。皆山上安之,有寇举之。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褒姒本褒国人(今陕西汉中褒城镇东南),姓姒。周幽王时,褒国将她进献给周幽王。褒姒不爱笑,幽王为此而设置烽火台和大鼓并点燃烽火,诸侯们见烽火后纷纷前来,却发现并无敌犯,褒姒看到这种情况就大笑起来。此后,周幽王多次点燃烽火,诸侯每每来空,遂就不再相信烽火报警了,也越来越少带兵前来救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烽火求援却无人来救,最终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周幽王不惜烽火戏诸侯,成为历史典故。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中也有关于烽燧的同样描述:“昼日燃烽,以望火烟;夜举燧以望火光也。烽,土橹也;燧,炬火也,皆山上安之,有寇则举之。”意思是:白天点燃烽烟,夜晚燃起火把,并用其传递相对应的军事信息。烽,是用土筑成的高台;燧,是火炬,都安置在山上,有敌寇来犯时就点燃,迅速向邻台报警并一站一站将信息传递下去,一直传递到就近驻军营地。根据烽所传来的敌情数量,当地驻军立即派兵反击。
高月台烽火台是武威境内现存较好也较为典型的由一烽五燧组成的长城沿线军情传递系统。景泰黄河边的索桥古渡烽火台、古浪直滩巴家窑1号烽火台、大靖包家湾墩、凉州康宁西湾烽火台等,都是这种“一烽五燧”建置,其奥妙就在于前方守卒视来敌多少等情况,不同程度点燃烽或燧向下传递来军情况。
汉代《烽火品约》记载:边塞将敌情分为五类:一是敌十人以下在塞外者,昼举一蓬,夜举一苣火,毋燔薪。二是敌十人以上在塞外,或一人以上、五百人以下入塞者,昼举二蓬,夜举二苣火,燔一积薪。三是敌千人以上入塞,或五百人以上、千人以下攻亭障者,昼举三蓬,夜举三苣火,燔二积薪。四是敌千人以上攻亭障者,昼举三蓬,夜举三苣火,燔三积薪。五是已被敌人攻下临近的障城,昼举亭上蓬,夜举离合火。
意思是说,当时边塞地区将来敌分为五种:一是有十个人以下的敌人在边塞之外时,白天点燃一堆蓬草(作为烽火信号),夜晚点燃一把火炬,不需要焚烧柴草。二是有十个以上的敌人在边塞之外,或者有一人以上、五百人以下的敌人进入了边塞境内的情况,这时白天要点燃两堆蓬草,夜晚点燃两把火炬,同时焚烧一堆柴草。三是有一千人以上的敌人进入了边塞境内,或者有五百人以上、一千人以下的敌人攻打边防的堡垒(亭障)时,白天要点燃三堆蓬草,夜晚点燃三把火炬,同时焚烧两堆柴草。四是有一千人以上的敌人攻打边防堡垒(亭障)的情况,白天同样要点燃三堆蓬草,夜晚点燃三把火炬,并且焚烧三堆柴草。五是如果临近的边防堡垒(障城)已经被敌人攻占了,这种情况下,白天要在亭上点燃蓬草,夜晚要点燃忽明忽暗、时合时离的火光。
千载烽燧渐远去,半入诗词翰墨中。漫长而久远的历史长河中,烽燧不仅承载了古人的军事智慧和建筑艺术内涵,深刻反映了烽火台在古代军事制度与文明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每每触动着历代才子佳人的多情才思,文人墨客们睹物思情、托物言志,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
王维在《陇西行》中写道:“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描写了河西边防军情紧急,关山隘岭漫天飞雪,烽烟难传信号阻断,只能是策马扬鞭,一站一站火速传递紧急军情的图景。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诗人目睹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破景象后,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怅然情怀与浓浓的爱国之情。杨韫华在《古北口》中写道:“千山月照长城外,万古人传戍卒情。欲问当年征战力,夜深烽燧有微明。”诗人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相融合,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对戍边将士的深深敬意以及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