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长城守望岁月长

来源:嘉峪关日报
作者:记者 潘霞 2025-02-28 15:08:39

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如一条巨龙蜿蜒于山峦之间,见证了无数的风雨沧桑,承载了无数的英雄故事。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在长城脚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却无比坚定,用汗水和智慧,守护着这份历史的厚重,保护着这份文化的璀璨。

他们,是长城的守望者,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

嘉峪关丝路(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在长城边出生,伴着长城长大,又回到长城边,成了一名忠实的长城守护人。扎根茫茫戈壁20多年来,他用脚步丈量嘉峪关及周边区域长城的每一寸土地,用眼睛观察长城的每一处细节,对长城保护和长城研究强烈的执着与热情,让他成了长城的守护者。

“保护好长城并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既需要我们牢记初心和使命,身体力行地去守护长城本体的安全,还需要认真研究长城保护技术,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去为长城看病疗伤,延年益寿,更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挖掘长城文化内涵,讲好长城故事,弘扬长城精神,尽我们所能,带动更多人形成保护长城的自觉,共同传承长城文化。”张斌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长城人”,保护好长城已成了他骨子里最重要的一项使命。

2006年,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启动,作为嘉峪关丝路(长城)保护研究所的成员,路孝伟和王生科在张斌的带领下,全程参与了甘肃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长城资源调查是一项很艰辛的工作,5年时间里,他们顶着酷暑严寒,风餐露宿,穿梭于戈壁、沙漠、荒山野岭之中,寻找出一段又一段的长城痕迹,详细测量,认真记录长城详情、保存现状、病害情况和自然人文环境等。几年调查下来,他们既欢喜,又烦忧。喜的是,看到了甘肃长城资源如此丰富,又一一摸清了家底;忧的是,发现了长城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保护难度十分艰巨,全面保护已刻不容缓。

也正是这次长城资源调查,让嘉峪关丝路(长城)保护研究所的“长城人”深深认识到长城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他们在心底打定主意,要做好长城的“监护人”和“医生”,义不容辞扛起保护长城的重任,始终怀抱一颗敬畏之心,运用好科技手段为长城“治病疗伤”,让它长久留存。

国家文物局“十二五”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始后,张斌及同事们积极投身于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工程中,参与嘉峪关关城的保护修缮工作。这次保护修缮,涉及内容诸多,包括古建筑木结构修缮和油饰彩绘、土质城墙的保护维修、防渗排水,还有安防、消防、防雷等现代保护设施建设,整个工程全面繁杂,此前从未接触过文物保护修缮的他们每天穿梭在各工地现场,边学边干,抱着设计方案看、查阅各类专业书籍资料对照学习,向设计人员、监理工程师、维修工匠们请教,遇到新的病害和维修技术难点时,为确保维修质量和效果,遵循“动态跟踪设计、信息化施工”的原则,积极向上汇报沟通,邀请国家文物局专家库的相关权威专家现场论证指导解决。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工程圆满实施。

大修虽然结束了,但长城保护工作没有停止。近年来,嘉峪关丝路(长城)保护研究所从嘉峪关长城保护工作实际出发,更新长城保护理念,积极探索符合嘉峪关长城保护工作新模式,创新性提出了以“四个转变”推动嘉峪关长城保护高质量发展,即“由看守保护向研究保护、科技保护转变,由本体保护向本体被载体(赋存环境)共同保护转变,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由探索性修缮向依托精准数据日常保养维护转变”。这些年来,长城保护团队顶着烈日、冒着严寒,穿梭于戈壁、山地,在巡查长城本体安全的同时,更新巡查工作方式,将常规监测纳入日常巡查工作内容,使用无人机和手持式监测设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每月从长城本体病害、赋存环境、安全设施三个方面入手,对长城进行病害监测、图像数据采集和安全巡查,多方位采集长城病害和赋存环境变化等各类基础数据,创建“日常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及时维护”的长城保护工作模式。

与此同时,嘉峪关丝路(长城)保护研究所主动发起参与长城保护工作,自觉抵制破坏长城的不文明行为,及时制止并举报破坏长城行为,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长城保护志愿者,鼓励社会公众力量共同参与长城保护。目前,已有70多名志愿者和嘉峪关爱心之旅公益团队、蓝天救援队两支社会团体加入嘉峪关长城保护行列。

“做长城的守望者,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荣誉。”正是基于对长城文化最深切的崇拜和最深厚的热爱,让无数个长城守望者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嘉峪关长城沿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他们对长城深远历史文化的尊重。

守护历史、守护文化、守护民族、守护长城。

长城保护,任重道远。他们的身影会一直伴随长城左右,用他们持之以恒的坚守,让长城的故事得以延续,让长城的精神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