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山海关文保专家郭泽民:“长城就像一位亲密的朋友”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记者 李如意 实习记者 田佳玮 2024-07-19 15:46:33

盛夏,秦皇岛老龙头海风习习,海浪轻轻拍打着沙滩,各地游客沉醉在这山海相依、长城壮美的风景中。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一位白发老人背着手在海边漫步,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低头思考。

  他是郭泽民,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文物保管所原所长,有着40多年保护修缮长城的工作经验。郭泽民先后参与老龙头长城、山海关古城、角山长城等的修复、复建工程,“从参加工作到退休,我跟长城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我的任务就是尽最大可能延长长城的‘生命’。”

  生在长城下,长在长城边。与长城息息相关的山海关人谈起长城,说得最多的就是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海关长城早早便得到了保护。1977年,年轻的郭泽民参加了工程队,对山海关关城东门瓮城开始修复保护。他回忆说:“当时技术条件有限,纯靠人工,夯土都要用小推车一车车推到城楼上去。”1979年,受父亲影响的郭泽民到山海关文保所工作。从那时起,郭泽民便与长城建立了难以割舍的联系。

  1984年,由《北京晚报》等单位发起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在全国得到响应,保护山海关长城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资料记载,自1984年9月起,山海关区陆续收到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以及世界各地的捐款。捐款单位和个人包括大庆油田、鞍山钢铁、辽河油田以及著名艺术家秦怡和俞振飞等。为纪念主要的捐款单位和个人,当地在山海关关城、老龙头等地点设立捐款纪念碑,刻上了捐款者的名字。

  整个捐款过程中,上海市总计捐款70.98万元,全部用于老龙头的修缮。

  1985年至1988年,老龙头启动修复。郭泽民介绍,老龙头长城包含435延长米的沿海长城,当时因潮汐和海风作用,长城墙体被海沙掩埋,修复时他们动用了5台推土机,也正是因为曾经被掩埋,这段墙体得到较好保护。老龙头入海石城由陆地伸向海洋22.5米,全部由1立方米、约3吨重的花岗岩堆砌。修复前,部分石头被海水冲散。工人们就运用绞盘、钢丝绳等在附近海域打捞石头,再重新堆砌。

  长城保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除了人为因素,还要考虑气候、环境等因素。“当年修复老龙头长城很不容易。因为渤海这片区域是不规则的全日潮,有时刚要开始施工,涨潮了,只能回去等退潮再来。”郭泽民还记得,冬日里寒风刺骨,工人们喝酒暖身后下到海里,修筑围堰,以减少海水和潮汐对长城修复的影响。

  在老龙头复建过程中,正是他在今老龙头澄海楼南侧南海口关内侧古长城的墙体上,发现了明成化年间“永固”字样长城城砖。作为一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长城的文保工作者,郭泽民深知“永固”二字背后的分量。

  在几十年的长城保护工作中,郭泽民通过镜头记录下大量山海关不同地段的城墙、敌台、墙台、墩台、烽火台,结集出版专著《中国长城山海关详考》,通过图书宣传和讲述长城故事。

  退休后的郭泽民依旧忙活着各种关于长城保护的工作:长城维修方案的论证、长城巡查保护、宣传长城的社会活动……向大家普及山海关长城的历史文化、保护管理知识。

  郭泽民的父亲郭述祖是首任山海关文保所所长,被称为保护长城的先行者,郭泽民的女儿也在旅游部门从事与长城有关的工作,可以说是一家三代“长城人”。郭泽民说:“长城就像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屹立在山海之间,陪伴了我的大半生。希望能够尽我所能,让长城的生命延长、再延长。”